图四、陕西宝鸡常羊山炎帝牌坊三、神农氏二世帝推动了中国男耕女织时代到来
神农帝长子姜临魁遵照父亲的遗命继承帝位,成为炎帝神农氏政权二世帝。
大约在公元前4756年,姜临魁出生于河南新郑具茨山,并一直和母亲听谈居住在那里。称帝后,姜临魁认为淮阳宛丘是伏羲氏的亡国之都,又是父亲去世之地,住在那里不吉利,便重新把帝都迁回陈留。这是炎帝神农氏政权第二次在开封建立帝都,姜临魁在此称帝时间为四十一年。
炎帝尝百草图
姜临魁执政期间,是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黄金时代。据战国时期编撰的《商子•通策》中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攻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可见,当时社会环境良好,思想、文化和物资生产都有很大进步。在文化教育方面,神农氏族使用的依然是上古符号文字,而不是黄帝时期的象形字。这种文字结构简单,易于书写,虽记事受限但使用却较为方便。在农业方面,基本上废除了原始的火耕,发明了用犁耕地和把土地打成垅,在垅上种植庄稼的方法,既便于庄稼的田间管理,又利于防旱排涝,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产量,使原始农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陶器已在各地广泛生产,不仅品种多样,而且有的工艺水平相当高超。北方地区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出现铜制的武器,如铜矛、铜枪、铜剑等。这与我国六、七千年以前就发现并使用铜的历史记载是一致的。此外,从开封陈留上古时期出现“空桑”之地的事实来看,说明种桑养蚕、抽丝纺织技术在当时已出现雏形,从事采桑纺织的基本上都是妇女,中国男耕女织的时代从此开始。物质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原地区社会文明的提高。
大约公元前4692年(临魁四十一年),炎帝神农氏二世姜临魁去世,葬于河南新郑具茨山,终年六十五岁。
四、炎帝神农氏三世迁离开封标志着奴隶社会萌生
姜临魁去世后,儿子姜承继承了帝位,成为炎帝神农氏政权的第三任帝。
姜承是姜临魁的小儿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4711年(帝临魁二十二年)。姜临魁在位时期,对神农帝制定和施行的“一夫一妻婚姻制”进行了调整,准许帝与各部落酋长有多位妻子,首开了“一夫多妻婚姻制”的先河。据说,姜临魁自己娶了三位妻子,先后生下十几个儿女,但全都智力平平,唯有少妻所生的小儿子姜承从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正因为这样,姜临魁晚年把姜承立为帝位继承人。
姜承执政时期,炎帝神农氏政权统治下的各部落族民已经分化成富人和穷人两个阶层。执掌各部落的酋长、族长、村长们开始利用职权,侵吞氏族的公共财物,共同劳动所积累的剩余财富被占为己有。对于这种损公肥私的做法,姜承不但不加以惩制,反而给予支持鼓励。他认为:氏族里的人们是不应该平等的,有穷有富才能体现出差别;有了差别才能促进竟争,有了竞争才能促进氏族发展。
河南新郑具茨山
炎帝神农氏政权建立初期,治国的原则是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氏族中不分尊卑贵贱,人人平等。可是,炎帝神农氏三世姜承却改变了治国方略,氏族内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有职有权者逐渐演变成富裕的贵族,而绝大多数民众却渐渐沦落为贫穷的族民。一些不甘心受剥削的贫穷族民愤愤不平,纷纷提出抗议。姜承怕事情闹大引发族民暴乱,便假借天神之说,极力向人们宣传唯心主义的天命论,传播人间富贵和贫穷都是由天神决定的,任何人都无法强求,更无法改变。善良无知的贫穷族民相信了炎帝姜承的话,接受了人世间一切变化都由天神决定的观点。他们顺从天命,不再反抗,接受和服从了富裕贵族的统治。姜承保持了社会安定,使原始的公有制社会逐步开始向私有制的奴隶社会过渡。在姜承执政时期,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族民生活整体上有所提高,炎帝神农氏政权仍然处于鼎盛状态,被史学家称赞为“太平盛世”。
随着氏族的不断繁荣,姜承开始奢侈起来。他认为祖父两代所建立的帝都太寒酸了,不符合氏族联盟帝主的身份,必须建立一个规模更大的新帝都。
为了实现这些想法,姜承即位后所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在穷桑建立新都。姜承认为:穷桑是上古贤君立都的圣地,最适合建造新都。“穷桑”,一般认为在山东曲阜一带,原是伏羲女娲政权时期少昊帝所建的都城,故址虽在,旧城全无。于是,姜承便征用大量人力和物力,择吉日破土动工。大约公元前4689 年(帝承三年),新都建成,姜承在陈留帝都即位三年后,迁到了新都穷桑。陈留人为纪念姜承,将凤凰台改称为“承”或“承刘(留)”。
公元前4655年(帝承三十七年)前后,执政三十八年的姜承去世于帝都穷桑,终年五十七岁。
从炎帝神农氏一世在陈留建立帝都开始,到炎帝神农氏三世迁都穷桑为止,神农氏政权在开封历任三帝,建都时间合计四十九年。掐指算来,开封陈留建立氏族帝都至今已有677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文活动最早的地方之一。
桑林采桑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