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
杭州道14号的小洋楼,是天津近代医学世家雷振汉父子的故居。这是一座建于1931年砖木结构的欧式楼房,此宅曾是名声很大的“雷大夫诊所”。1952年,雷振汉之子雷爱德大夫将私宅自愿交公。1976年,该房震毁,现已不存。
雷振汉(1887-1938),祖籍湖南衡山,早年学医。1912年来津,任天津马大夫纪念医院(该院前身为伦敦会施医院,现口腔医院)首任华人院长及外科主任。雷振汉的父亲雷震龙是私塾教师,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家境贫寒,治学严谨,家教甚严。雷振汉自幼随父识字读书,10岁成篇,11岁曾应童子试,13岁到衡阳外国人柯美格夫人处学英语,准备报考汉口博学书院。时逢英国医生贝实德开办基督教教会医院需助手,由于他聪明睿智,勤奋好学,深得赏识,遂选中他做助手。1906年贝医生回国,雷振汉到汉口大同医校学习,后到汉口协和医院任西医医师。因为技术高超,态度和蔼,不久成为医院骨干。1913年,雷振汉随老师贝克医生,受英国教会委派,到天津马大夫纪念医院。从此,医学世家雷振汉父子在津生活开始了。贝克任院长,雷振汉任外科主任,他是当时医院唯一的中国医生。妻子张华清,在同一医院从事护理和助产工作。雷振汉的工作非常出色,深受百姓爱戴,在当时天津卫赫赫有名。当英国院长回国后,雷振汉担任院长,他是该医院首任华人院长。对中国贫困患者的倾斜政策,引起了外国医生的反感,千方百计排挤他。倔强的雷振汉愤然离开医院,创办了自己的“雷大夫诊所”。1938年底,雷振汉因患淋巴癌去世。
雷爱德(1912-1966),雷振汉之子。早年就读于天津新学书院,1931年入燕京大学医预科,1934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曾与著名肿瘤专家金显宅同学。毕业后回津,任马大夫纪念医院住院医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接管医院,雷爱德愤而辞职,重操父亲旧业,继续自办“雷大夫诊所”。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回马大夫纪念医院任外科主任、代理院长。1945年至1948年,曾参加善后救济总署在天津的医药器材分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市立医院院长、天津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并参加首批赴朝慰问团医疗队。雷爱德是知名的医学摄影家,他积极筹建天津医学院摄影室,积累了大量珍贵资料,并为各地培养了大批医学摄影人才,为教学、医疗、科研工作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66年被错误揪斗、关押,因心脏病复发去世。
雷爱光(1919-1966),雷振汉三子,早年就读于天津新学书院,1939年,他辗转经香港、越南、
昆明、贵阳、重庆,到达成都,进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1944年暑假期间,因生活窘迫考取翻译,在美军驻成都空军基地疗养院担任伙房及卫生翻译。1946年毕业后回到天津马大夫纪念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1949年主动到沧州博施医院任院长。1952年任沧州市政协委员。1954年医院改名为沧州第二人民医院,仍任院长。并将自己家中眼科验光器械和牙科等共109件医疗器械,无偿捐给医院。1959年,天津专区撤销并入天津市,医院改名为津沧医院,仍任院长,并任天津市政协委员。1960年任沧县政协副主席。1961年在抢救烧伤患者时,在自己身上取皮植到患者身上。1962年任河北省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被错误揪斗、关押,后割腕自杀,年仅47岁。1978年,沧州行署卫生局为雷爱光平反昭雪,并进行骨灰安放仪式。2010年,作为“沧州市中心医院百年庆典系列丛书”的《一代名医雷爱光》出版,雷爱光被誉为“沧州人民永远怀念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