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中华雷氏文化网  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族
查看: 44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闽南安码头镇城山雷氏的渊源及其分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6:5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城山雷氏的渊源及其分布     码头镇境内有一座山,古称城山,城山周围,是畲族雷氏乡亲聚居的地方,也是南安市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据民族史的研究,畲族和汉晋时代的“南蛮”有较密切的渊源关系,至迟在隋唐之际,畲族就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被泛称为“蛮僚”,南宋末年开始被称为“畲民”,闽粤赣一带的畲族有一些和当地的汉族融合,一部分陆续向闽东、浙南等地迁徙,并逐步形成近日的分布情况。今日南安码头畲族雷氏,是元末明初由建安璜溪(今建瓯市房道镇)几经迁徙,最后在这里定居的。而建安璜溪之雷氏,则是唐代由江西丰城播迁而来。丰城雷氏乃晋朝丰城令雷焕的后裔,雷焕的二三世孙雷鸾始迁来闽,时在唐初,卜居建安璜溪,是璜溪雷氏一世祖。传至第十九世雷机,已是元朝至元年间。雷机于元延佑五年进士及第,宦游海内,经历泉州、兴化、邵武,汀州等州县,官至朝散大夫,名登府志省史。雷机有三子,长炜,次燧,幼灿。雷灿仕元,为泉州涂岭巡检,战乱死于任上,葬惠安。雷灿有三子,长墉,次政,幼堪。璜溪雷氏南迁泉州府,自雷政始。雷政仕明,为泉州府指挥使,居泉州西隅金权巷。葬南安三十五都(今官桥)。雷政有三子,长思颜,次思斌,幼思文,兄弟三人长成后分居三处,思颜迁南安十六都,思斌居南安三十五都守祖业,护茔墓,思文往晋江内坑。明朝洪武年间,雷思颜携家眷离开泉州另寻落脚点,一路找到“城山”这个地方,见得山上树木如匝,认定是目的地,便于此依山结庐,男耕女织,逐步建起家业。后来,思斌之孙雷魁因遭变故携侄儿雷庆离开三十五都前来城山投亲,与思颜曾孙雷徽合爨而居。以后家族逐渐兴旺起来,在城山周围的坑内、美田等五个村落分布着雷氏慈、惠、温、恭四个房头。因雷氏分布五个不同村落,故俗称“五雷”。

    雷氏发祥于城山,遂将“城山”作为本支派的徽号,称“城山衍派”。民间习俗,逢年过节,家门口挂大灯,大灯上写有本族姓郡望,俗称“灯号”。城山雷氏的灯号既有写“冯翊”的,又有写“城山”的,是树干与枝丫的关系。雷氏郡望为冯翊,根据畲族的传说,远古高辛帝时,槃瓠征番有功,帝赐与公主完婚,嗣后又封槃瓠与公主所生之子雷巨祐于冯翊。关于雷氏郡望,还有“学精易理,忠播睢阳”一段佳话。忠播睢阳,指的是唐代雷万春抗击安禄山,鏖战睢阳城的故事。学精易理,指的是元朝建安雷德润与他的三个儿子雷机、雷栱、雷杭俱以《易经》名于时,有《周易注解》行世,称“雷门易”。雷思颜定居城山后,尊曾祖父雷机为一世祖,至今,城山雷氏宗祠犹有匾额书“理学名宦”颂扬祖宗。城山雷氏族宗祠建在村子当中的一座小山头上,四周垒有寨墙,俨然一座山寨,乡人称此地为“磨内寨”。宗祠内有楹联:“丰宝腾飞源流远;城山奠定世泽长”。此地另一座叫做“旗虎堂”的古建筑又有楹联:“旗幅虎形瞻虎变;丰城龙剑化龙飞”。这两幅对联都用上丰城宝剑的典故。如旗虎堂的对联,上联说的是堂构气势,下联说的却是历史掌故。清代李渔《笠翁对韵》曰:“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丰城龙剑”、“延津宝剑”,同指一物即龙泉宝剑。关于龙泉宝剑,在《晋书》张华传中有记载:晋惠帝时,丰城令雷焕于丰城掘狱屋基时,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精芒炫目。焕取一送张华,一自佩。后其子雷华持剑过延平津,剑忽跃出堕水,但见青龙蟠萦,水浪惊沸,于是失剑。延平即今福建南平,此处今有水称建溪,古称剑溪,因龙泉宝剑于此成龙也。关于龙剑传说,璜溪雷氏族谱记载甚详。城山雷氏族人于宗祠及旗虎堂题联曰丰宝,曰龙剑,并将村里的小学命名丰城学校,皆寓有追念祖先,不忘木本水源之意。

    城山雷氏繁衍至今,本地已近七千人口,占码头全镇人口的十分之一。现在码头镇的行政村中有坑内、丰美、丰联、铺前四个畲族村,另外,码头村和南冬村也有部分畲族人口。尚有许多族亲旅居海外,东南亚各国、澳洲、北美、西欧均有雷氏宗亲分布,定居港、澳、台地区的雷氏宗亲也不少。不完全统计,海外及港、澳、台地区雷氏宗亲也有五、六千人,海内外城山雷氏人口总数超过万人。

    雷氏定居城山已有600多年历史,早就与当地乡亲融为一体,畲汉兄弟共同创造了当地的灿烂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穷山僻壤里的畲家人,翻身当家作主,迎来了新希望,开始了新生活,他们焕发出空前的热情与巨大的干劲,为建设家乡而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和对少数民族的关心扶持,更使畲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畲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发挥本地山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同时又普遍发动,发展食用菌栽培和其它庭院经济,进入90年代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码头的几个畲族村分别办起了各类企业,如坑内村办起了建材厂、矿泉水厂、汽车修配厂、加油站,铺前村办起了日用化工厂、家具厂,在丰美村办起了石料厂、建起了温泉酒店,在丰联村办起了上规模的造纸厂等等。目前,在畲族人口中,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大体可以划分为农业劳动者、农业兼营者、外出务工者、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村工业职工等农民群体。由于整个码头地区文化教育比较发达,有相当一部分畲家儿女通过求学成才之路走进了各种行业,有国家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各类学校的教职员工等等,其中有的是专家、学者、教授、博士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近几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推进新村建设,今日的畲村,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村村修了水泥路,家家户户建了新居,大多是楼房,人们梦想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坐车”变成了现实。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这里的几个畲族村实施饮用水改造工程,使家家户户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日益繁荣,畲家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在不断提高。

    城山雷氏族人旅居海外,开始于清朝晚期,当时朝政黑暗,民不聊生,纷纷飘洋过海谋求生路,以后又亲亲相引,陆续去了不少。早时往马来亚、越南、菲律宾和印尼的较多,后来又有的去了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国。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有大批原来居住越南的乡亲成了难民,四处漂流,最后分别在世界各地重新找到落脚的地方,现在,美国、加拿大、澳洲、英国、德国、瑞典、荷兰等国都有城山雷氏族亲定居。我们的侨亲不管走到天南海北,都改变不了一颗赤诚的中国心,改变不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长期以来,众多海外城山乡亲为家乡做出了巨大贡献,如雷学金先生,慷慨捐资建学校、办医院、修公路,又设立助学基金会,又如雷金元先生捐资在家乡建起了一座大桥,还有许多侨亲捐资兴办了各种公益事业。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居住在码头的雷氏畲族乡亲,从改革开放中大大地得到了实惠,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他们正满怀信心地开拓奋进,与全镇人民共同谱写新一轮创业的凯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码头镇史略

沧桑寄岁月,山川年复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码头自古为泉南水陆交通辐辏之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名胜众多,素有“闽学开宇”古镇之称。

    码头地处南安市北部,东连山美水库与九都镇隔水相望,西越高盖山与金淘镇接壤,南与梅山镇毗邻,北倚万寿山与诗山镇、永春县交界,方圆面积108平方公里,辖诗南、东大、仙美等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近7万人,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8万人,也是闽南重点侨乡。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码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沿海开放乡镇有利条件,发挥侨乡优势和人文优势,大力弘扬“凝聚力量,加快发展”的码头精神,立足镇情实际,积极探索,奋力开拓,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全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获得了“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单位”、“泉州市文明镇”、“泉州市文化先进镇”;码头镇党委也获得“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全镇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景象。

    一、历史悠久

码头,古名称鳌头,唐置鳌头社。据地方史籍记载,很早以前,此处诗溪流域即是晋江东溪流域的货物集散地之一。诗溪上游源于永春小岵出塔口与发源南安蓬华两条支流汇合,流经码头境内澳头渡、惠书桥铜喉,合刘林、坑内等涧流,过码头渡诗口溪,注入晋江之东溪,汇归大海。由于船只成了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运往永春、德化等地的货物,大多由泉州沿晋江东溪运入,全长十公里的诗溪航道,然后在码头境内的中游地段鳌头停泊起卸;而内地山货,即农副产品(来自永春、德化、大田等地)也由此下船装运至泉州各地,成为泉州北部重要的货物集散地。随着商贸的流通和发展,促进了此处商品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后来即以码头取代鳌头,诗溪两岸便形成商品街,即“码头街”。

    码头作为一个地方建制,在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几度变化。据《南安县志》记载,码头历史沿革可上溯至晋代中叶,当时中原人陆续南迁,沿晋江而上,在诗溪两岸垦荒定居。宋时分别隶属德教乡崇和里、怀德乡太平里、民寿里、清风里。元、明、清分属第十、十一、十二、十五、十六都管辖。民国17年,在码头设第二区,辖今码头、诗山、金淘、眉山、蓬华一带;民国35年设码头镇、高盖乡。解放初期,设第六区。1956年合并为诗山区,1958年改为五星人民公社,是年底改为诗山人民公社,1959年又从诗山人民公社划出,分别设码头、高盖公社,后来再划分为宫占、大庭、码头、诗南四个公社。1965年合并为码头公社,1984年撤社设乡,1986年,撤乡设镇——码头镇。

    二、人文荟萃

码头镇地属文明礼仪之邦,自古贤才辈出,名胜众多,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精英名流。境内高盖山因唐代欧阳詹破天荒中进士而千百年来久享盛誉。欧阳詹(759-800),字行周,南安人,是中唐德宗时期著名的青年文学家、诗人、进士,居芹山之麓,地属今码头镇高山村。据《南安县志》载:“高盖山再行二里许为芹山,是山在十都,属刘林村,耸起三台,绕有紫气,诗山灵气萃于斯。”《欧阳文集》云:“高盖山旁有小山,曰芹山,欧阳庐在焉。”詹毓秀于此,后人号其址为“仙人献掌”,宋朱子与陈知柔道经诗村,访其故址,书“欧阳古地”石碑以志不忘。乾隆年间,碑为乡人埋去。高盖山原有一座寺庙“资福院”,始建于唐朝咸享辛未年,据碑文记载,乃欧阳詹祖父“挥金布谷”所建。历史上,高盖山资福院屡毁屡建,一直保留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动乱中被夷为平地。现时尚存清朝乾隆年间的“重修高盖山资福院碑记”,由高山村收藏保管。碑记开头写道:“高盖山屹然雄峙于南之十都,名传天地,甲泉州诸山,则有唐行周欧阳公实居此山之下,读书白云室,与母坟并在此山之顶上焉。”在这篇碑文中又记载:“公所产之里在芹山之麓,与此山相接壤,镌有‘欧阳古地’石碑,十馀年来已为邻居人埋去”。《南安县志》也载有欧阳詹诗文多篇,其中就有广为流传的《吊母氏坟》,诗曰:“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宿鸟傍林飞,坟前滴酒空流泪,不见叮咛道早归。”欧阳詹此诗亦见于《全唐诗补遗》。

    欧阳詹是泉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使泉州士子感到莫大荣耀,同时深受世人崇敬。北宋文豪、政治家、泉州知事蔡襄说,欧阳詹的德行文学,是福建后世“无能与比者”。南宋朱熹不但题写了“欧阳古地”石碑,而且还为欧阳祠堂题写对联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清代晋江文人、御史陈迁鹤进而说:“公为闽文祖,后起者皆其属孙;公为闽文师,后起者皆其子弟。”今之码头镇,是欧阳詹的故里,境内山水地名多有带“诗”字的,乃因宋朱熹与陈知柔登高盖山凭吊欧阳詹读书的白云室时感叹而发“此诗山也”,高盖山因此而得雅号“诗山”,山前溪流称“诗溪”,渡口称“诗口”,地名称“诗坂”、“诗邨”。在外地,凡有欧阳詹读书、吟咏的地方,后人都给他留下纪念遗址,如丰州南门的应魁亭,泉州北门的欧阳詹四门祠,清源山赐恩岩的欧阳书室等。

    刘林村著名华侨刘亨赙,字图琼,又名侯夏鲍,清同治十一年出生,18岁往菲律宾,后参加菲律宾独立战争,屡建奇功,曾任义军副帅,被菲律宾总统追授为“公正无私”的华侨将军,为中菲友谊写下壮丽篇章。

    高盖村华侨戴金华,曾任国民政府侨委委员,在菲积极倡导兴学办医,热情支持并资助孙中山革命活动,深得孙中山先生赞赏,被国民政府称为“不为名利,慈善为怀”的华侨领袖。

    刘林村侯西反,旅新加坡时任中华商会董事、南安会馆主席等职,在抗日救国战争中,赈救难民,慷慨解囊,是一位爱国爱乡的华侨领袖,曾代表东南亚各地侨胞,于1940年春,随陈嘉庚回国慰劳抗日将士,并在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诗南村吴记藿(1866-1932),字嘉福,21岁南渡菲律宾经商。事业有成后,一直关心着祖国命运和家乡公益事业。宣统三年(1911年)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员到马尼拉发展组织。吴记藿拥护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义举,率先加入同盟会,并受任为同盟会驻菲律宾专员,积极从事革命活动,鼎力资助同盟会菲律宾分会创办的《公理报》,并担任该报常务理事。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吴记藿被推举为临时政府的海外顾问,荣获甲等嘉禾章。在“教育救国”思想影响下,他得知启迪民智之重要。早在1911年他就在家乡独资创办私立诗坂、诗鳌两所新学堂,继与侨亲陈宏基等人创办诗山进化小学,成为近代南安早期独资办学的侨胞之一。同年,马尼拉华侨为改善华侨子弟的学习条件,设立“华侨中西学校”董事会,吴记藿被推为首届董事。1919年,他在泉州独资创办“嘉福学校”,重聘名流担任校长、教师,学生一概免交学费,学校的教职员工及其子女还获得助学金,学生数一时大增,教学质量显著,为泉州各校之冠。此外,他还捐款资助培元中学、诗山职业学校、泉州华侨女子公学、上海南洋高级商业学校、泉州公立中医院、惠世医院、福建平民医院、泉州温陵妇女养老院等。1920年,华北地区发生严重旱灾,菲律宾中华总商会成立“华北赈灾筹备会”,他首捐5000元为倡,并亲任募捐员,不辞劳苦,辗转奔波,发动华侨捐款,在大家努力下,共募赈灾款30余万元,支持华北灾区。1922年,广东汕头等地遭受台风袭击,损失惨重,他也积极带头参与赈灾工作。“济南惨案”发生后,海外华侨纷纷通电声讨日冠罪行,吴记藿随即派其子弟吴启柱在厦门创办民用航空学校,不惜重金聘请中外飞机名师,招生培训。开办数年,经费20多万元,均是他负担。该校后为国民dang厦门港司全部接收。国民政府为此颁赐“关怀祖国”,“为国捐输”二大方匾,以示表彰。

    雷文铨,码头雷厝人,桥梁建筑专家,少年求学于厦门,后来留学英国,乃英国爱登堡大学建筑硕士,学成归国,任教燕京大学。1920年,应地方当局聘请回闽南担任建筑造桥工程师,负责当时泉州、莆田一带公路大桥设计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于1938年调雷文铨到铁道部任职,后来又因军队入缅甸抗日需要被派往云南负责滇缅公路桥梁设计工作,由于环境恶劣,染上疟疾,不幸以身殉职。《南安交通志》有吴文铨传略。

    仙美村盛九昌(1884-1967),旅新加坡牙科名医,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回国后乃大力支持泉州革命工作,受到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赠:“卫生之一道”牌匾。

    戴愧生(1892-1977),旅菲知名商人,曾任国民政府侨委常委、委员长等职,热情支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积极捐资并募集巨资支持抗战活动,是一位受海内外乡亲敬慕的抗日救国的华侨英雄。

    黄会文,生于清光绪年间,年幼出国,精通西医,青年时期在星洲与码头镇仙美村八尺盛九昌一起加入孙中山的兴中会,活跃于星马、菲律宾等地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北伐后回国从医,曾被时任中侨委委员、福建省省长刘建绪聘为省政府参议。

    盛国荣(1913-2004),码头仙美村人,曾任厦门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福建省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国百科全书中医内科编委、全国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等职,曾被国家卫生部授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卫生医药技术革命先锋”的殊荣。

    盛国荣教授出生于八代中医世家,幼承家训,又得名师指点,16岁开始行医。在70多年的临床诊疗中,他根据中医理论,运用“四诊”、“八纲”辩证,结合临床实践,在国内首次提出中医所说的“营”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血液功能,营气具有血液循环等功能;认为“卫气”类似于现代医学淋巴球与白血球功能,具有调温中枢与氧化的作用。他还结合气象,依据运气,对乙型脑炎、传染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等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他专攻各类疑难杂症,对心血管病、脾胃病、痹症、癌症等疑难病的诊治尤有独到之处。他先后编著了《内经要略》、《杏桔传芳》、《温病条辨》和《盛国荣医学论文集》等10多部专著,100多篇深度论文,2000多万字,并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他的杰出成就被收录于《国际名人传记》第23卷和《中国科学家传略》第四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500名老中医带徒指导教师之一,首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三、环境优美

由于码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仅孕育出一大批历史名人,也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自古就是旅游胜地。

    高盖山,雄峙于当地群山之巅,山顶平坦如盖,长年云绕雾罩,朝雾夕岚,有“日照高盖生紫烟”之美誉。

    自唐代以来,高盖山即与欧阳詹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闻名遐迩。山上多奇石,多景观,长茶叶,且生佳茗及香薷、黄菊、百合等药材,更留有“高山仰止”、“欧阳亭”、“应魁亭”等诸多遗迹,是令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资福院遗址在高盖山南侧,位于境内高山村,是南安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之一。据《南安县志》记载,资福院建于唐咸亨辛未年,乃曹溪惟节禅师主持兴建,欧阳詹祖父欧阳通挥金布谷襄助而成,匾额曰:“资福”,俗名“高盖岩”;“凭山为院,地极幽敞”。嗣后,历朝历代,屡次修缮、重建,最后一次重修是清光绪庚子年。

    大庭“待驾宫”,建于1279年。当时南宋未亡,元兵正追捕南宋最后一个幼主帝昺之际,赵宋王朝的孤军护卫老臣怀抱年仅3岁的幼主仓惶逃命,祈望得到容身偏安之处,以伺机收复失地,保大宋江山。斯时,乡里胸怀忠义之士,听说帝驾即将途经大庭乡水尾山下,即于匆促中在大路旁赶建一座简朴的行宫迎銮待驾,嗣后以此得名。有碑诗为证:“崖海未沉宋主舟,诗山先接御车游,迄今回溯迎銮事,一片忠心表万秋”。

    康安村古圆大土楼,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四年岁次辛酉年间,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建筑面积705平方米,共二层四十四间,是闽南现存规模较大的古圆大土楼,现为康安村老年活动中

    铺前方正土楼,建于清雍正年间,为二层中天井方正形土楼,底层墙体用花刚岩条石砌筑,二层墙体用“三合土”夯筑,十分坚固;室内有水井;大门横楣石雕匾额书有“石门诒燕”四个大字,东西侧门字匾各书有“诗绕”,“马环”。因土楼依马山而临诗溪,风景独特。

    码头属低纬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0.1℃,雨量1410毫米,无霜期320天。土质肥沃,气候适宜,雨量适中,光照充足,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全镇现有农作物,林果树木,畜禽、水产等资源种类300多种,物产资源极为丰富,林果、茶叶、畜牧、水产、蔬菜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码头是南安市重要水果基地,全镇现有低山坡地8万亩,已成片开发近4万亩,主要种植龙眼、柑桔等果树,其中柑桔种植13000多亩、龙眼15000多亩,还有橄榄、芒果、荔枝等其他水果近1万亩。水果年产量11500余吨,居南安市首位。其中东大芦柑因“果山仙果蜜清香,处处黄金处处芳”享誉海内外。

    码头境内地下宝藏丰富,宫占、大坝等地青石窟资源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其石质坚韧,色泽鲜艳,是石雕和建筑物的上乘材料,畅销东南亚各国和地区。

    境内新汤村天然温泉,地下多硫矿,形成温泉流层,具有丰富医疗药用价值,如微量放射元素氟、铀、氡等。水温高达50℃,用温泉水洗浴,对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病以及关节炎、高血压等,均有明显疗效。旁立“温泉胜地”石碑,是清光绪年间南安知县潭子俊所题。

    四、区位优越

码头位于南安市北部,与泉州、南安、永春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泉州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码头镇区处于诗溪中游,与泉州山美水库为邻,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经过几年来的改造建设,布局别具一格,自然风貌更具特色,一座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文明和谐、富有现代气息和侨乡风格的新城镇已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些区位优势为接受外来的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的辐射,大力发展、壮大城镇经济,提供了极大方便和极好机遇,为促进城镇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码头交通运输十分便捷,纵贯全境近20公里的诗芸公路早已全线拓改竣工通车。它是省道305线泉(州)德(化)公路中游咽喉地段,上可直通德化、三明、龙岩、南平,下可直达市区、省城,与境内仙美、仙都、大庭、诗南等村形成水泥路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通讯、电力、供水设施日臻完善,全镇通讯实现了光缆传输,各村全都开通了直拨国际、国内的程控电话、图文传真,以及“全球通”、“中国联通”、泉灵通等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机。供电网络已形成一个多层保障的环网,具有可靠的电力保护,能有效地确保全镇生活生产的电力供应,对企业还实行特别的电价优惠政策。境内水资源丰富,有诗溪、水库等蓄水工程93处,蓄水量达1000万立方米;有日供水量1000吨自来水厂1座,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供应充足。

    在码头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迅速扩充经济总量、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突出抓好中心镇区建设的同时,码头镇积极应对泉(州)三(明)高速公路建设,以泉三高速公路在码头境内设互通口为契机,重点抓好刘林、高山、码四等村水泥路面建设,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快捷畅通、内外衔接的大交通网络,使镇区尽快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吞吐中心。

    五、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码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发展企业,提高农业,带动第三产业,搞活多种经营”的发展方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先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富民兴镇步伐,使码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79亿元,上缴工商税收167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20.8%,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387元,镇财收入也有较大辐度的增加,地方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乡镇企业已成为码头经济的主体。近几年来,镇、村两级领导因势利导,鼓励群众多渠道集资,多形式办厂,多层次经营,并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用地、能源等方面提供服务,分类指导,实行包片驻村,与企业建立挂钩联系制度,落实帮扶责任制,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逐步向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发展,形成了一大支柱,即造纸业;四大行业,即建材、电子、化工、轻纺的工企业产业结构。2004年,全镇乡镇企业已达70多家,总产值16.7亿元。其中贵格、金格两家造纸厂纳税大户,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并授予“南安市2004年百家明星企业”称号。在新规划开发的金格工业区(占地近4000亩),还有诗南“石磨山”、“万宝山”、“水盘头”和杏东岭兜、大坝园等工业区内,又吸引6家(总投资6600万元)企业入注,另外新登记的6家企业(总注册资金1548万元),合同利用外资400万美元,已实际到位100万美元。

    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几年来,码头镇大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强化科技兴农意识,注重物化投入,使良田、良壤、良种、良法、良制得到配套,山、水、田、林、路得到治理,山田综合开发迈上新的台阶。去年总产值0.76亿元,粮食总产量2950万斤。以柑桔、龙眼、茶叶为主的茶果种植面积近4万亩,年产量11500吨。重点抓好东大无公害芦柑、南安煌力无公害食用菌和东大艺苑果牧场名优特等三个基地建设。同时,成功嫁接了松风本、东壁等晚熟优质龙眼品种1300多亩,完成了诗南低产低效林改造3000亩,农业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值得一提的是,在抓好奔小康,建新村建设中,由于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成效显著,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基本实现小康镇。

    第三产业方兴未艾,市场繁荣。几年来,码头镇注重工贸区开发和市场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包括境内公路两侧、沿街都是商业网点密布,生意红火。轻工、建材、五金、塑料制品、运输、修理、商业、收购、建筑、加工、日用商品、饮服、文娱等专业市场日趋兴旺。这里的人们,有立足本地办厂,经商做生意的,有外出搞贩运和销售的,也有自愿组成推销队伍,既推销农副产品,又宣传推介当地的轧钢、五金、陶瓷、服装、手套、鞋革等产品,一年四季,商贾云集,货畅其流,异常活跃,标志着这里第三产业已跃上新台阶。同时,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保险、财税事业也迅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码头镇容镇貌日新月异。农村城镇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中心镇区建设面积正在扩大,设施日臻完善,绿化和美化工作正在推进。全镇掀起“科技兴镇”热潮,群众科技意识不断增强。以建设教育强镇为目标,全面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成功初级中学已动工兴建,南安第二实小新校区基本建成。科教文卫体发展齐头并进。境内有泉州市办的高级职业学院1所,完中校1所,初中校2所,小学24所,科技文化活动中心1所,中心卫生院1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村村小学实现“一无两有”。镇、村卫生保健网络已形成。计划生育工作是国务院1986年表彰的先进单位。镇文化科技中心已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科技活动载体,文化艺术不断发展,体育也有长足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社会治安环境明显好转,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显著,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奋发向上的新风尚正在全镇形成。

过去的码头,业绩繁花似锦;


今后的码头,更待奋力开拓。


     新世纪新阶段,码头镇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开展保持共产dang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以“凝聚力量,加快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和人文优势,团结拼搏,务实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切实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凝聚全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构建现代、文明、和谐新侨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可以相信,有这么一块物阜源丰的宝地,有这么一方经济建设的热土,有这么一个让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未来的码头必将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辉煌!






copy_link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注:本站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网[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法律顾问:雷田雨律师 服务邮箱:admin@chinaleishi.org  QQ:87353796  版本支持 Discuz! X3.3
本站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雷姓新闻』  『雷氏统谱』  『宗祠谱牒』 『追宗溯祖』  『雷姓取名』 『资源下载』
技术支持:雨田风林设计工作室 微信:GZLEIHC Copyright© 2011-2017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3039254号)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人工智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