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中华雷氏文化网  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族
查看: 26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雷氏武术-不再沉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09:2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雷氏武术” 不再沉寂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一套大枪对大刀,被雷新堂(左一)和弟弟耍得飒飒生风。

雷家目前仍珍藏着数把祖传的刀、枪,有的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图为雷海云(右二)在和儿子们欣赏祖传的连环刀,这把刀曾在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时立过大功。

9年里,只要有时间雷新堂就会整理《雷氏武术武谱》,翻译古文、分解套路招式、画动作图,雷新堂累并充实着。

民间奇人

6月,新的一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公布;伴随着世界遗产日的临近,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也日益升温。我市又有多少这样璀璨却埋于深闺的艺术形式呢?它们有着怎样的“成长”故事,又面临着如何的机遇和挑战?它们的传承人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传承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呢?

从本期起,我们开辟“民间奇人”专栏,带领大家探访民间奇人,解密民间传奇。

它是曾经辉煌现在却与世隔膜的武术。沉寂多年后的它,现在正缓步走向社会。在获得地方政府认可的情况下,它准备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迈进,但申报“国遗”这条路注定是坎坷的。

传自皇室的“雷氏武术”

今年46岁的雷新堂,已是灵寿南托“雷氏武术”的第13代传人了。

据雷新堂介绍,他本不姓雷,而姓朱,先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自有明一代即居住在山西。沿着雷氏族谱记载和相关史料,我们将目光眺回明末,朱桂后裔朱充鲸和朱充鲲兄弟为躲避闯王军的追杀,欲赴北京避难未成,随至灵寿县南托村改姓为雷隐居下来,同时也带来了祖传的“雷氏武术”。

这个祖先曾是皇族的青年,如今蜗居在灵寿县南托村,正如他祖传的《雷氏武谱》手抄本一直被压在逼仄狭小的箱底。在诡谲的造化安排下,雷新堂家族和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雷氏武术”命运竟是如此相似:兴于民间,归于民间,辉煌过后就陷入了长久的沉寂。

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很少有人知道“雷氏武术”。这固然和武术的衰落有关,亦出于雷家人的隐晦。事实上,在雷氏移居灵寿后的500年间,这套创自朱元璋和马秀英,并经朱氏后裔融合了其他门派的武术曾一度盛名。“我的爷爷雷廷钜(1994年去世。记者注。)精通全套的‘雷氏武术’,他说,民国时期,这套祖传武术在灵寿、行唐、正定、曲阳等地久负盛名。四面八方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一学就是三五年。南托村百姓更是家家户户习练。解放后,雷家重新拾起武术,授人武术武德。”雷新堂的父亲、66岁的雷海云还骄傲地告诉记者,同村人刘绪来习得该武术后,在台儿庄战役的近身搏斗中,以一己之力刺杀十数名日本兵。

但“雷氏武术”也秉承了“精华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外人习得的只是“外场功夫”。正是这种隐晦使他们错失了一次推广的绝佳机会。上世纪80年代,全国开始挖掘武术资源。雷海云说:“当时的石家庄体委听说了‘雷氏武术’后,找到雷家,想把全套功夫摄像,以广泛传播。”但是保守的雷廷钜老人拒绝了。“雷氏武术”就这样重新“蛰伏”起来。万幸的是,8岁开始习武的雷新堂得到了曾祖父雷廷钜的真传。

“搞经济”带来的隐忧

在“雷氏武术”的手抄本上,开篇即为“武德篇”。“武术是为强身自卫,而不是争勇斗狠。这也是我家的祖传武术为何以‘武德篇’起文的缘故。”雷新堂说。

“雷氏武术”最早来源于朱元璋和其皇后马秀英。多年征战的朱元璋编创了《大宏拳》、《小宏拳》、《鸾刀》和《连环刀》等武术套路;马秀英亦编创了《双凤刀》刀法。朱充鲸(移居灵寿后改名雷启鲸)的曾孙雷洛士在继承祖传武术的基础上,吸取了少林拳、少林刀、杨家枪、春秋刀和五郎棍等几十种武术套路的优点,编写了《雷氏武术拳谱》,并配有部分图解。目前的“雷氏武术”即源于此。“想当年,先祖雷启鲸广收门徒,弟子不下千人。看如今,年轻人忙着赚钱、搞经济,谁还学这个呀?我们再不主动点儿,它可能很快就消失了。”两相比较,雷海云老人深深叹了口气。

据雷新堂介绍,“雷氏武术”的套路很多,计有20多套。拳有3路,分别是大宏拳、小宏拳和少林拳(和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拳不同);单刀两路,分别是雪花刀和少林单刀;双刀五路,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两路半,连环刀、双凤刀和鸾刀(仅剩半路)。此外还有长枪、软鞭、双锏,及其他擒拿格斗等。

武学理论是“雷氏武术”的一大特点。《雷氏武谱》中的“学艺总论”就指出:“习武者须身心合一,意蕴于心,注于目散向四肢,达百骸。”它对习武者的心、眼、头、肩、手和胯等身体的十二部位在联系中的运用方法和协调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注解,要求习武者要“体天地运转之机,合圣贤中庸之理”。

“‘雷氏武术’是个真东西,不管是理论,还是具体套路,都很有根基,没有什么花架子,比较实际。”原河北省武协主席、原省体院副院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刘鸿雁教授如此评价。

从一家之武术到世人之武术

想起20多年前,雷家人不愿借助摄像机传武术于世,现如今传播雷家武术的想法却甚为迫切。因为长久的沉寂必定会意味着消亡,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无奈的现实。 

从2000年起,雷新堂开始整理祖传的这本《雷氏武谱》,即根据已习得的武术体会,将文言文的内容化为白话文。这实在是一项浩瀚的工程,因为“有时一套武术仅仅是简单的几十个字,晦涩难懂,莫说文化层次低无法理解,即使文化水平高的人,假使没有练过,也是不能懂的”。一个事实是,经过9年时间,这本三万字的武谱经过雷新堂的重新“翻译”、整理,已经近10万字,但还未完工。

2005年,雷海云召集本家族人员,研究是否向社会公布《雷氏武谱》。研究的结果是:雷新堂家庭同意,家族其他成员均表示反对。因雷新堂是“雷氏武术”唯一传人,他事实上掌握着是否公布的主动权,召集大家商讨不过是履行这个家族民主融洽的传统而已。

当年,雷新堂将“雷氏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报到了灵寿县文体局。在石家庄市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听完雷新堂的介绍,市县文化部门负责人均“抽了一口冷气”。雷新堂知道这是情理之中,因为在古代社会,即便武术再知名,也是受地域限制的,但在现代资讯社会,一门武术使观众陌生简直不可思议。在资讯社会,恰恰是雷家人的隐晦使这样一门武术与社会产生了隔膜。
2005年,“雷氏武术”顺利进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申报“省非遗”,2008年获批,雷新堂也被省级文化部门确定为“雷氏武术”传承人。

一个习武者的期盼

  “我们目前正在准备申报国家级非遗。”雷新堂说他已经咨询了河北的武术专家,信心饱满。但是, 如果没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关注,他们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雷新堂目前着手做的是一些实事。比如,他曾找到两所学校,愿意义务教授孩子们武术,老师却回答:“学生学会了武术,还不天天打架啊。”雷新堂不怪老师不知道“习武者是首先要讲武德”的武学传统,他认为这是社会对武术片面认知的一个缩影。

当然,雷新堂有很多对前景的“规划”,有的正在实施,有的仍然停留在“想法”上。比如,他正在整理的雷氏武术的资料,他打算整理完毕后出书,将武术影像制成光盘;成立“雷氏武术研讨会”,筹建包括文化陈列馆和武术训练场等内容的综合训练基地,地方政府牵头,开展国内国际的武术交流等。

他的想法是发扬传承“雷氏武术”的极好创意,这是一项比整理《雷氏武谱》更为浩瀚的工程。
copy_link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注:本站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网[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法律顾问:雷田雨律师 服务邮箱:admin@chinaleishi.org  QQ:87353796  版本支持 Discuz! X3.3
本站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雷姓新闻』  『雷氏统谱』  『宗祠谱牒』 『追宗溯祖』  『雷姓取名』 『资源下载』
技术支持:雨田风林设计工作室 微信:GZLEIHC Copyright© 2011-2017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3039254号)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人工智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