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中华雷氏文化网  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族
查看: 33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朝雷氏先贤进士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8 23:0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雷氏明代进士录
序号
姓名(字号)
籍贯
及第时间
著作
1
雷  填
字原中
福建建瓯人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庚辰科二甲36名,赐进士出身。后授工科给事中(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明朝为从七品),忠于职守。永乐年间,奉命镇守苏州、常州、松州三府。后巡按广西,有政绩。

《原中类稿》。
2
雷  韶
雷韶,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丙戌科三甲30名,赐同进士出身。
3
雷  讯
福建人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丙戌科三甲46名,赐同进士出身。
4
雷  明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丙戌科三甲132名,赐同进士出身。
5
雷吉生
字佑之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辛卯科三甲18名,赐同进士出身。除监察御史,巡按江西、湖广、山东、所在风裁凛然高煦,将为不轨,吉生廉得其事以闻,尚书李庆任情恣肆,吉生露章劾之出知交趾宣化县后李庆事败方拟召用而吉生已死(见建安县志)。
6
雷 屯
广平府永年县人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辛卯科三甲216名,赐同进士出身。兵部主事任行人。
7
雷 诚
字诚智
号云山
丰城人
礼部以其犯圣讳,去智字,成单字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乙未科三甲198名,赐同进士出身。曾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接替王吉任延平府知府一职。
8
雷成睿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戊戌科三甲69名,赐同进士出身。
9
雷  璲
字有融
建安人
《建安县志》载: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戊戌科三甲第1名,赐同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授云南道监察御史,巡按云南考察官员无少假贷,奏戮内臣害政者一十九人,时守帅骄蹇不法,以厚利啖,鐩分毫无所取,守帅惧预,遣人构之于京,复命坐言语不正,出知芜湖县都御史,顾佐特荐鐩,于朝升浙江按察佥事,时处州草寇叶宗留,窃发设计剿灭之,敕巡视浙江、福建海道,卒,鐩居官清勤,所至有冰蘗声。
10
雷  复
字景昜
湖广宁远人
《明史》(卷159):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三甲第50名,赐同进士出身。授行人,历官广西副使。藤县民胡赵成构瑶陷县治,复与参将范信讨斩之。成化初以大臣会荐,擢山东右布政使。七年征拜礼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继李侃後,端恪守法,得军民心。败寇红沙烟,再败之烟寺沟、石人村,赐敕奖劳。时山西大浸,而廷议以陜西用兵,令预征刍饷,转输榆林。复上言:“自山西至榆林,道路险绝,民賫银往易,价腾涌,不免称贷,偿责多破产。今雨雪愆违,饥民疾病流离,困悴万状,而应输绫帛、药果诸物,又不下万计。乞依山东例蠲除,仍发帑振赡”。帝从之。及发金三万不足,请鬻盐四十万引,并令民入粟授散官。皆报可。十年夏卒於官。”
11
雷  泽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甲申科三甲60名,赐同进士出身。
12
雷 升
辽东三万卫(开原)军籍
雷 升,。成化5年(公元1469年)己丑科三甲64名,赐同进士出身。同年任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运使,从三品。《全辽志》第594页。
13
雷士旃
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甲午乡试举人,成化11年(公元1475年)乙未科二甲23名,赐进士出身。官至浙江按察司水利佥事,广西按察司副使,弘治六年癸丑科(1493)升任浙江布政司右参政(见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四)。
14
雷以时
成化11年(公元1475年)乙未科三甲151名,赐同进士出身。
15
雷  顒
弘治6年(公元1493年)癸丑科三甲41名,赐同进士出身。
16
雷  宗
字希曾
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癸丑科三甲第111名,赐同进士出身。授河南汝阳知县,升四川道监察御吏。正德时奉监诸军,后为人中伤,谪浏阳典史,转醇县知县。始至即告归,家居二十余年, 年八十四卒。见《桐城县志•人物录》。
17
雷启东
明弘治18年(公元1505年)乙丑科三甲第75名,赐同进士出身。
18
雷 雯
宁化人
明正德3年(公元1508年)戌辰科三甲第17名,赐同进士出身。著有《相协堂诗草》十二卷。命给事中雷雯随军纪功(见《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
19
雷应龙(1484—1527)
字孟升
别号觉轩
明代蒙化府(今巍山)人
从小丧父,由兄雷应阳和母亲抚养成人。知艰识苦。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举人,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甲戌科第三甲225名,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福建莆田县令,廉洁有为,礼贤下土,执法严明,兴利除弊,治理莆田有方,升任北京都察院御史,立志改革,去除弊政,严惩贪官污吏。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任两淮御史,纠劾贪官和屯集食盐的贪商,史称“清积弊,豪强敛迹”的贤御史。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雷应龙到扬州检查工作,闻朝中一位宦官趁他不在,借皇帝之名大肆在民间搜括财物,他批示严惩此人,但此人却得到朝廷的重用,他闻讯后。积愤成疾,病故于扬州官署中,年仅44岁,尸体归葬蒙化府。《明史》有传,称他为“真御史”。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扬州巡盐御史雷应龙在扬州府西门内仰止坊创办了维扬书院,书院内有六经阁祠堂、资贤堂、志道堂等。其后,徐九皋、陈蕙、洪垣、彭端吾、杨仁愿等御史数次修复。经过了200多年,到李斗写作《扬州画舫录》的乾隆年间,维扬书院已荡然无存。
20
雷  雨
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甲戌科第三甲60名,赐同进士出身。
21
雷  霖
字鸿济
陕西华阴县人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科第三甲189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检讨,升山西提学副使。性豪放,工诗歌、古文,尤工草书。《孝顺事实》明申琼撰,清乾隆四十八年《三原县志》卷18(著述)著录。
纂修《华阴县志》。
22
雷子质
字伯华
朝邑县(陕西大荔县)人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 辛巳科三甲第189名进士,赐同进士出身,官潜山(安徽潜山县)知县。《丰麓存稿》2卷、《三抚奏议》4卷明孟重撰,清光绪十八年(1892)《新续渭南县志》卷11《著述》著录。
23
雷  礼
(1505—1581年)
字必进
号古和
江西丰城,出生于建安璜溪(今建瓯房道一带)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壬辰科三甲第208名,赐同进士出身。历任福建兴化府推官、吏部验封司主事、考功司员外郎、南膳郎、太常提督、顺天府尹、工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雷礼又加升太子太保,既而加太子太傅。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晋升少保,既而晋太傅柱国。(《明史》有传)
著有《大政纪》36卷、《列卿表》139卷、《南京太仆寺志》16卷、《阁臣行实》8卷、《列卿纪》165卷、《真定府志》32卷、《镡墟堂稿》20卷。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7月卒,赠太保(正一品)。
24
雷  逵
字时渐
江西丰城人
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辛丑科三甲第60名,赐同进士出身。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任太平府推官,至山西布政使。
25
雷  贺
江西丰城人
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辛丑科三甲第61名,赐同进士出身。见《郧阳府志卷五官师志•职官表二》。江西大成谱载:雷贺历巡抚督察院右副都察御史。
26
雷梦麟
字伯仁
江西进贤县人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甲辰科二甲第18名,赐进士出身。嘉靖三十八年任整饬天津道,后升陕西左参政。
27
雷稽古
字汝征
恩县雷集村人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参加戊午科会试,得中举人。先后历任平阳府推官、监察御史、湖广巡抚、应天织造、官至应天府丞。
稽古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十多岁即入恩县学宫读书。童年的雷稽古天资聪慧,且又十分顽皮,至今民间还流传着雷稽古给城隍披枷带锁“审城隍”,城隍被逼的到城外安家的故事。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雷稽古参加戊午科会试,得中举人。
明嘉靖三十八(1559)年己未科殿试第三甲第十六名,赐进士出身,被任命为平阳府(今山西临汾)推官(官名,相当于现在地方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父亲雷电在儿子上任前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勉励他说:“廉、平、谨、恪、正,以忠成孝也。”清廉、公平、谨慎、恭敬、正直既是为官之道,亦是做人之本,可谓金石良言,字字珠玑。雷稽古能够在政治腐朽的明代晚期成为一名好官、清官与他所受的家庭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雷稽古被封为监察御史后,他的父亲雷电被追封为文林郎,母亲张氏赠孺人。
到任伊始,雷稽古即着手审理积压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包括前任已经审结中案卷中,有些案卷的人证、物证都不充分。对疑点多的案件,则予以重新审理。一些冤假错案都得到了及时平反,雷稽古因而得到了“雷青天”的赞誉。雷稽古的才干和政绩得到内阁大臣高拱的赏识,不久即被提拔升为监察御史(《恩县志》“谳狱多平反,擢监察御史”)。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春二月,雷稽古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巡抚湖南、湖北诸省。在明代设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为“巡按御史”。巡按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由于手中的参劾权力,而又可以风闻言事(根据传言向皇上报告),官位虽不高,但权势很重。雷稽古到任后在清查官仓备荒仓谷时发现多处屯粮数额与账册所记载数目不符,且短缺数目较大,甚至竟然发生地方官在谷仓下部铺垫稻草,上头再撒上谷子的做法来遮掩真相,企图蒙混过关。还有的公然违背律令,备灾用的储备粮食以银钱代收,这是和当时的征缴制度公然相违背的,而银两亦未足额征解到国库等弊端。地方官员极尽拉拢诱惑之能,但雷稽古不为所动。十二月初四日,雷稽古、刘悫(音:què)联名上奏:“所属府州县官积谷不如数者罚俸,少三分者罚俸二月,少五分者罚俸半年,少六分、七分者罚俸一年,少八分、九分者例应降调,姑罚俸一年。”不久朝廷即批复准许。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湖北、湖南大旱,造成粮食欠收,灾民流离失所。据《荆州府志•灾异志》记载: “庚午(公元1570年),春夏皆旱,禾尽槁枯,米价爆腾。至七月十五日始雨,饥民无数。”“天灾人祸”,天灾在前,人祸在后。天灾起于自然,有许多天灾的确是人类力量无法避免的,但更多的天灾则起因于人祸。灾情很快上达朝廷,朝廷颁发诏令开官仓赈济灾民,接到朝廷赈济灾民的指令以后,地方官员却阳奉阴违,背地里与粮商勾结,把官的粮食暗地里倒卖给投机粮商,趁机哄抬米价,从中牟取暴利,发起了国难财。灾民不堪忍受粮商的高利盘剥,引发了多起哄抢粮栈事件,并与前来镇压的官兵发生了械斗,引起明廷重视。七月,朝廷任命雷稽古再次巡抚湖广。雷稽古雷厉风行,明察暗访,掌握了地方官员贪污、收受贿赂、官商勾结倒卖官粮等多项罪证。于八月十一日将罪证上呈到都察院,弹劾按察司佥事樊仿,长洲府通判胡穆、襄阳府通判季文启、黄安知县李讲、长阳知县姚尚实、益阳知县石震、汉川知县张崇德、应山知县龙希尹、蓝山知县吴国器、卢溪知县曾倬10人贪赃枉法。经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司会审做出判决:“樊仿等5人俱按贪例为民,石震等5人赃迹数多,通行巡按御史提究赃私下落,依例追遣。”判决结果上呈给皇帝,明穆宗朱载垕御批:“樊仿等着为民,石震等巡按御史提问俱奏(《高拱全集》)”。这件事在朝野上下引起很大震动,雷稽古的清誉不胫而走。雷稽古在任湖广道监察御史期间,还曾弹劾荆州知府徐学谟徇私枉法。但由于徐学谟得到张居正的庇护将其调往江西任职,此事不了了之。
雷稽古还曾先后巡抚云南、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甘肃、等地,在恩县民间有“八府巡按”之说。
在雷稽古出巡甘肃时,时任吏部尚书杨博为雷稽古饯行时写了一首送别诗《送雷侍御出按关西》,被收录到《恩县志•艺文志》:
送雷侍御出按关西
绣斧西巡日,河关碧树齐。
九重勤一使,万里慰群黎。
回纥识骢马,番戎谢鼓鼙。
还知登望处,威振玉门西。
湟中形胜地,尚记昔年游。
清海昆仑起,黄河积石流。
匈奴失右臂,汉将得前筹。
为问乘槎客,何时到西州。
28
雷以仁
字欲吾
号松川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己未科三甲第107名,赐同进士出身。广东惠州,理刑内;后升任刑部郎中,出任河南府知府、山西右布政、陕西左布政。清廉有声,倍载县志!
29
雷孔文
大足县人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己未科三甲第108名,赐同进士出身。
30
雷鸣春
字以时
耒阳人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己未科三甲第122名,赐同进士出身任南昌教谕,后弃隐于匡庐,漫游吴会,不知所终。
著有《易说》。
31
雷大壮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2年)壬戌科三甲第140名,赐同进士出身。
32
雷嘉祥
井研县人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辛未科三甲第39名,赐同进士出身。
33
雷应志
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甲戌科二甲第17名,赐进士出身。官南京户部郎中。
34
雷士祯
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甲戌科三甲第2名,赐同进士出身。官监察御史。
35
雷三善
万历14年(公元1586年)丙戌科三甲第98名,赐同进士出身。
36
雷起龙
字伯起
号震潜
明代通州人。
少时即好学,且喜读上古时期书籍,在盘山(今天津蓟县内名胜)读书十几年,以毛笔抄录诸子百家著述,甚为丰富。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春,赴京参加丙辰科考试,中三甲第35名进士,赐同进士出身。遂调往陕西任三原(陕西今县)知县,掌管全县行政、军事。该县与泾阳县毗邻,两县农民均引取泾河灌溉农田,因水时常发生争执,互相揭发告状,事由纷繁,无非分水、争水、侵水、盗水、霸水诸类。其到任后,调查研究,剖析根由,辨明是非,据理公处,使合理引水溉田,争讼停止。在解决纷争时依法使强横凶暴者收敛,而安抚孤寡贫弱者,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既而调任沾化(山东今县)知县及长清(山东今县)知县,皆清正廉洁,实行善政,治绩良好,步步升任至刑部郎中,负责部下一司事务。曾奉命到两浙(浙江、浙西)考察慎用刑法状况,及时平反冤案百余件。其性格光明磊落,毅然果断,凭恃志气和节操而不畏权势。见人有过即当面指出。遇到盘根错节难办之事,有人畏葸不前,不敢承办,雷起龙则坚决勇敢去做。两浙地方不少官员或畏惧或取宠宦党魏忠贤,在当地建有魏逆生祠,以供祭拜,雷起龙则始终不拜。士民“尤服其气骨”。
  他辞官归家,曾去谒见通州漕运使官,守门人要他下车,然后关闭正门,要引导他由旁门进入,他当即面目变色,生气上车回家不回头,一生刚直不阿如此。
37
雷跃龙
(公元1602—1661年)
雷跃龙,字伯麟,号石庵,
云南玉溪人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他17岁就“领乡荐”(中举人),万历47年时18岁中(公元1619年)己未科三甲第208名,赐同进士出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翰林院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官员。
雷跃龙和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吴伟业、书画家黄道周等名士被誉为“当代名流”;又因为他为人刚正不阿,不投靠魏忠贤,而且晚年坚持抗清斗争。雷跃龙入仕后,经历了神宗、熹宗、思宗三个朝代,这正是明王朝由衰落到灭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熹宗在位七年,重用魏党,屡兴大狱,朝野备受其害者难以数计,朝廷的腐朽凶暴和天灾不断,农民起义频繁,满人步步进逼,明王朝已临近灭亡的前夕。
雷跃龙入仕的第二年就面对着魏党专政,朝廷大权完全操纵在宦官魏忠贤的手上。他呼风唤雨,滥杀无辜。雷跃龙目睹大批正直的朝中大员因反对魏忠贤而死于非命;也亲眼看到凡靠拢魏党便可飞黄腾达,而且魏忠贤也确实想把雷跃龙拉进魏党。但他不接受拉拢,凛然保持高尚节操,正直做人,对魏党实行三不原则:不巴结,不奉承,不与之交往。而他的坚决态度竟能不被魏忠贤忌恨而遭毒手,实在是很不容易。这足以证明他不仅有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人格,而且有足智多谋、善于抗恶的本领。天启七年熹宗死,崇祯继位,断然诛灭了恶贯满盈的魏忠贤,为朝野除了大害。在追查朝臣与魏党来往的全部信函中,没有发现雷跃龙的片言只字,表明他在魏党弄权祸国的罪恶活动中确实一身清白,没有同流合污。于是雷跃龙名声大振,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分外器重。在崇祯在位的17年中,雷跃龙始终被委以重任,由庶吉士擢升为吏部左待郎、育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太子的老师)、经筵日讲(皇帝的老师)等要职。
雷跃龙在《孔公重修学宫记》(见《玉溪文征》卷四)一文中,借对孔元德政绩的赞扬提出了他的治国主张。他认为要国泰民安,为政者必须“首道德,后刑威;崇文教,选武备;开粒食,恤贫困;宽肃随节,良恶异施,消患未形,边疆安堵。”可惜明王朝覆灭在即,他的正确主张既无法实行也不会被崇祯接受,但他忧国忧民的品格可窥一斑。雷跃龙对农民起义采取不支持的态度,当李自成于1644年3月攻入北京,祟祯在煤山自刎后,他拒绝在大顺朝做官,并乘乱化装逃出北京回云南。同年四月吴三桂领清兵入山海关,直逼北京,五月李自成兵败出走,清军乘胜入关。清朝建立后,雷跃龙坚贞不降,矢志复国,他和世守云南的黔宁王后代沐天波共商反清复明大计。
1646年,桂王朱由掷在广东肇庆即位,建元永历,并联合两广、云、贵等地农民义军展开抗清复明的斗争。永历十年(1656年)农民军领袖李定国迎永历帝到云南昆明,雷跃龙任南明大学士。三年后,清兵入滇,攻陷昆明,雷跃龙跟随永历帝逃往缅甸。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以武力逼缅甸交出永历帝。雷跃龙于同年死于咒水之难,以身殉国,享年59岁。
雷跃龙晚年与史可法等人被推为义节之士,“仰为泰斗,名重天下”。
雷跃龙学识渊博,贯通经史。他的著作据方树梅所说,有《葵草集》、《逸余集》若干卷。由于长期战乱,《逸余集》已湮没不存,《葵草集》也只有残稿幸存于族谱之中(见《玉溪文征》卷一:雷跃龙《有所思》四首《按语》)。清朝末年,李根源与善化黄鹿淦将收集到的《葵草集》与腾冲胡璇遗著合刻刊印,名为《雷石庵尚书胡二峰侍郎遗集》。1945年李鸿祥委托王灿所辑的《玉溪文征》中收有雷跃龙的诗80余首,散文3篇。
38
雷化鳞
丰城人,
天启2年(公元1622年)壬戌科二甲第72名,赐进士出身。后担任兴化府知府。
前题和韵
刹古杉松老,山深麋鹿肥。
洞烟迷夕照,岚霭密晨晞。
欲试芙蓉剑,还裁薜荔衣。
峰巅时眺望,闻鹰复依晞。
39
雷起龙
天启5年(公元1625年)乙丑科三甲第55名,赐同进士出身。
雷一凤
山西蒲州人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科二甲第17名,赐进士出身。官永平知府。
40
雷应乾
号石山
江陵人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科三甲第116名,赐同进士出身。荆州府志载:应乾,崇祯进士授内江知县,历户部主事,擢知兖州府时,苦旱饥殍盈路,应干蠲俸赈济民赖以安。内江县志载:雷应乾湖广进士,任内江知县。
41
雷起剑
崇祯7年(公元1634年)甲戌科三甲第12名,赐同进士出身。
42
雷应士
华阴市历代进士名录载:明代进士雷应士待查。






copy_link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注:本站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网[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法律顾问:雷田雨律师 服务邮箱:admin@chinaleishi.org  QQ:87353796  版本支持 Discuz! X3.3
本站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雷姓新闻』  『雷氏统谱』  『宗祠谱牒』 『追宗溯祖』  『雷姓取名』 『资源下载』
技术支持:雨田风林设计工作室 微信:GZLEIHC Copyright© 2011-2017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3039254号)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人工智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