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中华雷氏文化网  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族
查看: 33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贵州松桃半坡雷家大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22:0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尊恒 于 2016-3-10 21:54 编辑

雷家大院
文/尘埃



清朝道光年间的某一天,斜阳西坠,金色的晚霞铺满天边,在贵州梵净山脚下的一条蜿蜒山道上,急急行走着一位身穿长袍的中年男子。男子脚步如风,矫健中充满了自信,宽阔挺拔的背影穿梭在林子忽明忽暗的光影里,细细碎碎的光斑给他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
此人名叫雷正树,是普觉镇半坡村有名的雷氏八兄弟中雷亨的儿子。雷氏八兄弟,即雷兴、雷化、雷明、雷喧、雷敏、雷亨、雷寅、雷魁,是当时梵净山区域很有势力的财团,良田千顷,家财万贯。特别是雷明,兄弟中的领军人物,黑白两道无不畏之三分。民间曾有谚语:天见雷明,日月不明;地见雷明,草木不生;官见雷明,弟兄相称;民见雷明,九死一生。其实这谚语是以讹传讹。当时,雷氏兄弟在地方上的名头响当当,远远盖过四木四峒首人(指半坡村周边乡镇为首的人),引起首人们的强烈嫉妒和不满。他们齐心协力对付雷氏兄弟,但总居于下风,苦思无良策。这时,一瓦匠为投四木四峒首人所好,就出了一个坏主意,编出这些话,献给首人们作为对付雷氏兄弟的一把利刃。首人以此为把柄,上告给镇远府衙门。后来,衙役抓走了雷明,镇远府在问不出雷明罪状的情况下,将其囚死在狱中。
雷正树没那些伯伯叔叔们的名气大,他父亲雷亨是文化人,子继父业,雷正树当了一名先生,在离半坡村不远的沙坝设馆教书。但博学儒雅的雷正树,骨子里仍有几分伯父雷明的遗风,遇事当机立断,特立独行。那天,他匆忙赶回,不是思家心切,而是在真武堡亲戚家做客,被亲戚奚落了。“什么家大势大,雷家到你手上,充其量就一酸腐书生。你家房子要是立在我家这房子的中堂内,怕还装不满呢。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呦……”一路上,亲戚的话总在雷正树耳边回响。特别是那个“呦”字,音调拖得长长的,像一根软鞭在抽打着他,躲也躲不及。亲戚那被酒精烧红的脸庞和得意的表情,也在他眼前不停地晃荡,挥都挥不去。雷正树越想越气,脚步不禁加快了些。
回家后,雷正树对自己所有家产和多年积蓄盘算了一下,就与家人商讨建房事宜。他要建一栋有走马转角楼的大四合院,并声称,要在梵净山地区的山里山外都得称第一。框架一定,说干就干,雷正树将自己经营多年的学馆交给他人打理,全身心放在大院建设上。勘测好场地,请了专人设计和当地最好的工匠。一声吆喝,工地上就繁忙起来,挑砖运土的往来穿梭,敲石凿木的乒乒乓乓,还有督工记码的,运送茶水饭菜的,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两年后,一座耗资千万雪花银的大院终于落成。整座大院呈四方形,为木质结构,走马转角楼。其中正屋、左右厢房、对厅、过厅、四角天井、大院风火围墙、前后大门等一应俱全。除正屋外,木楼分上下两层,三十多个房间,触及地面的立柱一百多根,构成大院的横椽竖枋不计其数,楼上楼下的门窗及栏杆全是精致的木雕艺术品。房子虽然还未装修,但就其规模和气势来看,在当时的方圆百里确实数一数二。
又是一天黄昏,残阳如血。雷正树背负双手,站在刚建好的大院前,看着暖暖的夕阳越过梵净山顶打在大院的飞檐翘角上,给玲珑精致的檐角渡上一层金色的光辉。几只雀儿在散发着新木清香的梁间叽喳跳跃,嬉戏打闹。他被灵动活泼的雀儿牵引,专注的目光凝视着暖色光晕下的房梁,久久不愿收回。布满沧桑和疲惫的脸上,一抹满意的微笑浅浅荡漾开来。
那时,大院待装修而暂时停工,工匠们已收工回家,整座大院一片静谧。雷正树抬腿迈进大门,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察看,一扇门一扇窗的抚摸,又在厚厚的木廊道上走了几步,想到这两年多来的劳累奔波,还让家人跟着担忧受苦,心里,不禁感慨万千。
突然,一阵头昏目眩,内心如热汤翻腾。雷正树喉管一热,一口鲜血喷涌而出。他捂着胸口,一个趔趄,顺着墙壁徐徐倒了下去。循迹而至的妻子王氏看到这一场面,吓得慌了手脚。来不及呼救,细碎的步子快速向丈夫奔去。她想背起雷正树,无奈这几年为家事日夜操劳,已累得弯腰驼背,体力不堪。小脚女人使出了浑身力气,却怎么也挪不动自己的丈夫,又不知如何施救,只顾呼天抢地。众乡亲听到王氏的哭喊声,急忙赶来将雷正树抬至床上,速速招医。然而,这位雷家大院的创始人,终因其操劳过度,等不到医生的救治便驾鹤西去。享年四十六岁。
[img]file:///D:/MyDrivers/QQ/938419313/Image/Group/M[_%602CO01ZPBA%7D5(MG__P50.jpg[/img]  




英年早逝的雷正树育有四个儿子,长子雷在春(原名雷鸣嘤,中进土后,镇远府给改名雷在春),次子雷鸣燕,三子雷鸣皋和四子雷鸣烈。当时,鸣燕早逝,鸣皋、鸣烈年少,大院装修的重担就落在长子雷在春身上。雷在春牢记父亲遗愿,并下决心要把大院装修得比父亲设计的还要完美,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英武年盛的雷在春秉承了父亲的长处,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请了当时湘黔边境手艺最精湛的四帮工匠,一帮是梵净山区木匠,一帮是贵州思南木匠,一帮是湖南沅江流域的木匠,另一帮是各个地方组成的石匠。雷在春对三帮木匠进行了详细分工,并用互相比试奖励的办法,使这些木匠们拿出各自的绝活,发挥他们的高超技术,灵活运用了穿斗式,干栏式,抬梁式等结构手法,又创新出“借瓜充顶”、“双飞燕”、“将军挑担”、“三檐及地”等一套全新的构建方式,使得大院整体结构严谨而不呆板,变化纷繁而不紊乱,体现出一种庄严的和谐美。
完工后,大院正式挂上牌匾,“雷家大院”四个金色的大字闪闪发光。牌匾上方缀了一朵用红色锦缎织成的硕大红花,锦缎两端向牌匾两边延伸并垂下来一段,给整座大院增添了不少喜气和祥瑞。
树大招风,这么豪华气派的建筑,遭人嫉妒是在所难免的。雷家大院与很多民间大型建筑一样,也遭遇了曲折艰难的历程。那是大院即将装修完毕,雷在春正准备松口气时,就像当年伯祖父雷明一样,他同样遭到了新一轮四木四峒首人的围攻。首人们以莫须有的罪名联名上告到镇远府,说雷家要造反,在修皇城,要求镇远府出面将大院拆除。府台大人接过状纸一看,吓出一身冷汗,忙派官员去现场查看。官员马不停蹄赶赴现场,查来查去结果发现只是一座民间宅院,无法定罪。为息事宁人,府台大人即命雷在春出资给所在乡镇修一座书院,以济乡邻。府台大人一声令下,雷家哪敢不从。于是,雷在春在自家宅院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又挤出资金修建了普觉书院。
虽然,为乡邻们做点好事雷在春是愿意的,也乐意做,但这样受压迫,有种说不出的愤懑在心中。经过这一事,让雷在春懂得,无权无势之人,难免遭人欺凌。祖辈的名声已经远去,凡事只能靠自己。他下决心要出人头地。从那以后努力研习武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学有所成,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考中武进士。雷在春中举之后,四方乡邻相贺,其中也包括曾经与他有过恩怨的四木四峒首人,双方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
雷在春任职后,为龙眉木的地方官。在职期间,他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兆老爷”。“兆老爷”当年有些事迹在当地流传较广,现在的半坡村民还能准确描述一两件。
相传:雷在春对半坡村香炉山封山育林功不可没。那时候,山村里不烧煤也没有天燃气,家家户户生火都是烧木柴。加上建木房,打家具,搭桥梁都得用木料。村民们不懂有序砍伐、维护生态环境的道理,都是就地取材。乱砍滥伐之风日盛。使得附近的大山日益荒秃,特别是香炉山。雷在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一日,他心生一计,让自己的长工(长工是封建社会一个不平等的身份等级制,通常是指长年在东家服务、没有人身自由权的家仆。)上山砍柴,然后,又暗地里指使乡邻去抓砍柴的长工。乡邻回报说,被抓的是你家长工,是帮你砍柴的。雷在春听后,假装生气,桌子一拍道:“那更要罚。”于是,他主动杀了自家养的两头大肥猪,广发邀请帖,好饭好菜招待周边乡邻。乡邻们大多是穷苦人家,平时能吃一顿饱饭都是奢侈,听说有肉吃,自然求之不得,马上奔走相告。不多时,雷家大院就聚满了等待开饭的人。流水席从中午开到晚上。席间,雷在春不慌不忙地发出告示,如果下次再发生上山乱伐之事,也照雷家这样办。乡邻们闻听后,吓得将夹着肉的筷子停在半空,久久不敢收回,还有谁敢违犯。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两头猪,相当于现在的两头牛还不止,没有殷实的家底哪里招待得起。从此,香炉山以及周边很多山岭常年郁郁葱葱。
还有一件事,是讲雷在春行侠仗义的。那时候,村寨与村寨之间分界很明显,特别是苗人汉人混居的地方,村寨之间的矛盾很突出。村民也好械斗,常常为水源、山地争来抢去,纠纷不断。半坡村与沙坝村就是这样。一日,又为地界发生了矛盾,新仇夙怨交织在一起。沙坝村头目杨老兵仗着人多势众,带着家丁、打手、村民几百人攻进半坡村,抓了半坡村村民几十人。被抓的人都捆绑好了,正待带走。
当时,雷在春刚从外地回来,远远地看到一大堆人围在一起闹哄哄的。他连忙下轿,走近一瞧,只见被反剪着双手,排成一排的都是熟悉的乡邻。杨老兵手拿马鞭,脚蹬马靴在被绑的乡邻面前踱来踱去。雷在春来不及问清事由,挺身而出,振声道:“将他们都放了,抓他们没什么用,你们抓我就行了。”杨老兵当然知道雷在春在半坡村的地位和他在老百姓中的威望,于是,非常乐意的,用他换了几十条性命。雷在春被抓到沙坝后,被杨老兵关了一个多月。期间雷家和半坡村民多次设法营救,未能成功。恰巧,杨老兵的妻子也姓雷,看在本家份上,杨妻与杨家看牛的长工杨八八,趁杨老兵放松戒备时来个里应外合,悄悄放走了雷在春。回半坡后,雷在春始终记着杨八八的恩情,想方设法将杨八八从杨老兵家赎出来,留在了半坡村。
梁妹是雷在春的侄儿媳妇。丈夫雷祖尧为雷家大院第三代,早早亡故。年纪轻轻的梁妹一个人守着寡淡的日子,后半辈子无依无靠。那几年,雷家大院相继发生了一些不幸之事,让雷在春心怀歉疚。尽管那些事情并不是他的过错,但身为一家之长的雷在春,自觉有肩负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责任。他见杨八八有情有义,又有一身好力气,便将梁妹许给杨八八为妻,并将自己一半的田产分给杨八八,以酬在沙坝的救命之恩。成婚后,杨八八和梁妹在雷家生儿育女,婚姻美满幸福。
尽管是武进士,但雷在春出门喜欢坐轿子。半坡村在梵净山区,属武陵山脉,山路多,陡坡多。通常,雷在春一出大院,四个轿夫便抬着他悠哉悠哉走过门前的平路。到了坡地,雷在春爬在前面,四个轿夫抬着空轿子紧跟其后。如果路途遥远,他会带足干粮,一路上分给轿夫一同吃食。为此,仆人们都很感念他。平时,雷在春要求自己家族生活俭朴,却经常将粮食送给当地穷人。当时的半坡村受他照顾的人比较多。
当然,人无完人。作为大户人家的老爷,雷在春也有其大家长作风。凡是雷家大院比较大的事情,都是他说了算,别人基本没有反驳的余地。一个家族的大事,无非就是祖业的分割打理、一大家子的婚丧嫁娶等。玉莲是雷在春的侄女,自小就生得聪明伶俐,乖巧可人。雷在春的女儿雷三妹早逝,给中年丧女的雷在春一个很大的打击。因此,他更加重视亲情,视侄女们如亲生。对玉莲,甚是疼爱。
雷在春的朋友中,大多是地方乡绅、富豪和为官之人。其中有个孟姓人家的儿子叫孟生群,从小爱耍枪弄棒,人也长得结实胖墩。雷在春自己是练武之人,对武后生自然更多一层喜欢。加之又是朋友之子,知根知底的,便将自己最喜爱的玉莲许给了孟公子。
玉莲不喜欢五大三粗的孟公子。她几次找父母哭诉,又找伯父雷在春求情。但雷在春认为,自己的话已经说出口,在好朋友面前又怎好意思反悔。再说孟家对这门亲事甚是欢喜,满心期待的。他想着孟家人好家世不错,只要给玉莲一个风风光光的婚礼,让她体体面面出嫁,玉莲就会幸福的。成婚那天,雷家大院张灯结彩,大红地毯一直铺到大门外。孟家的八抬大轿,也早早候在大院外,迎亲的队伍从院门外一直延伸到对面的山脚下,足有一里多长。
可玉莲总不肯上轿,首先是拒绝梳妆打扮,然后跪在祖宗牌位前,抽抽噎噎的,凄婉的哭声在雷家大院久久徘徊。封建时代的女人,婚姻由不得自己,她们嫁给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用一生的幸福下注,做一场豪赌。得之,是幸;不得,是命。
雷在春生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卒于民国二十八年(1940年)。享年七十七岁。他作为雷家大院的第二代主人,是雷家祖宗牌位上一圈最炫目的光环。他为雷家大院所作出的贡献和个人的修为品德,让雷家子孙后代永远铭记。
file:///D:/MyDrivers/QQ/938419313/Image/Group/7~F8QV8V13]T6%60)%25%25_7%7D%60VU.jpg





雷家大院的第四代、雷在春的孙子雷思忠,十岁丧父,是祖父雷在春一手带大的。在祖父身边生活多年,祖父的言行举止深刻影响着雷思忠。长大后,雷思忠如祖父一样,不顾个人安危,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解救革命仁人志士。像那个时代无数个无名英雄一样,默默地,为解放松桃县作出了贡献。
1948年2月,年盛力强的雷思忠赋闲在家,正为自己无所作为而愁眉不展。一日,邮差送来一封信,原是姐夫梁标初介绍他去普觉区公所任经济干事。雷思忠喜上眉梢,对前途充满了憧憬。打点好行装,立即动身前往普觉区公所任职。同年10月,九县联防办办事处主任高竹梅(实为土匪头子,后被共产党击毙),正召集各地人员攻打梅江。
新中国成立前夕,湘黔边境还处于战争阶段,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一片混乱。7日下午,有两位陌生人来到普觉区公所。来人虽是一身便装,但眉宇间那不凡气度,一瞧便知是非凡人物。当时区公所只有雷思忠一人在值班。雷思忠安排好两人的吃住,热情相待。来人见他淳朴敦厚,又热情好客,便亲切交谈起来。谈吐间,两位陌生人说出了自己的身份来历。原来是两位游击队长,从松桃县城过来去江口开会的。
队长们的行踪,不幸早被高竹梅的手下探知。高竹梅得到情报后,秘密谋划,要在第二天早上将两位队长杀害于区公所。区公所与高竹梅家相距不远,雷思忠与高竹梅虽不是一路人,但平日与高府里的人也有些交集。无意中听到高竹梅的筹谋计划,雷思忠急了,立即返回区公所,以一担二斗米的代价,请人深夜悄悄将二位队长送至桃映。
8日早上,天刚蒙蒙亮,高竹梅派出四名彪形大汉,怀揣凶器来区公所谋害两位队长,扑了个空。高竹梅气极,怪雷思忠没把人留住,把他大骂一顿。随即又派十多人去追杀两位队长。恰在这时,攻打梅江的人已到齐,他们忙着赶路,预备打一场更大的战斗,二位队长才虎口脱险。
高竹梅攻打梅江失败后,气急败坏,如疯狗一般,对地下党喊出了“宁可错杀一百,决不放走一人”的口号。有一天,他抓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地下党员,准备立即行刑。已经戒备森严了。在行刑前,进行例行审问时,这位地下党员知道自己即将被杀,毫不示弱。眼看刽子手就要举起屠刀,雷思忠急中生智,一把推开审问室的门对高竹梅说:“高主任,你们抓错了,他是铜仁的,他弟弟和我是铜仁国立三中的同班同学。”这位地下党员也见了机,马上反应过来道:“我不是松桃地下党,我的确是铜仁种田的,我弟弟经常带他来我家玩,他还帮我家干过不少农活”。高竹梅将信将疑。又看了看地下党员憨实的样子。确因没审问出什么,就意外地抬了一次手,将这位地下党员放了。
雷思忠送走地下党员时,他非常感激,送了雷思忠一支钢笔并说:“我是四连的。共产党不会忘记你。”那位党员走后不到半小时,有人在高竹梅面前告密,说放走的地下党员是侦探。高竹梅马上派了一个班去追,结果没追到。雷思忠又一次被高竹梅大骂并恶狠狠地说:“再不悔改,我就杀你的头。”
高竹梅虽然放过了雷思忠,但姐夫梁标初却没逃过他的毒手。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高竹梅带人团团包围邓堡乡公所,活促了乡长梁标初。说他是为共产党做事的,一定要他说出地下党员的名字。梁标初誓死抵抗,金口不开。最后被丧心病狂的高竹梅杀害在寨英镇排木林。又一位革命先辈,就这样默默地为党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梁标初牺牲后,雷在春的孙女雷凤元带着一双儿女,在梁家守寡多年。荒灾年份,加上频频出现的不幸,令雷家大院凄风苦雨。失去祖父庇护的雷凤元,孤儿寡母的,日子更加难熬。为生活计,只好带着孩子们改嫁到他乡别院。
雷思忠知道姐夫梁标初被杀后,万分痛恨高竹梅,也放弃了普觉区公所经济干事的工作,回到了半坡村,在半坡村度过余生。
雷家的子孙中,还有很多革命战士。雷家大院第三代、雷在春的侄儿雷祖禹在部队曾任过连长,回地方后任保长多年。雷家大院第四代、雷再春侄孙雷国强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在前线上冲锋陷阵,英勇作战。为纪念中朝友谊和那场生死战争,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雷中朝。
雷家大院第五代、第六代子孙中,也是人才辈出。部队转业的雷启春是雷在春的曾孙,为纪念德高望重的曾祖父,父亲雷思忠给他取了一个与曾祖父几乎相同的名字:春雷滚滚。因着这一声春雷,雷启春以曾祖父为标杆,在人生的旅途上,写下无愧于自己青春的篇章。
1983年10月,高中就读的雷启春应征入伍,在部队服役十九年,屡立功勋。1989年,半坡村发生特大火灾,烧毁木屋几十间。他知道灾情后失声痛哭,将自己身上仅有的两千元捐给了受灾乡民。此事后被贵州《铜仁日报》刊登。从营长转业到地方后,现在贵阳市云岩区政府任职,为正科级干部。梵净山脚下长大的山里娃,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是乡亲们当年送他参军时的那一幕浓浓亲情,温暖他、伴随他从雪域高原到重庆再回到贵阳。为报答乡亲,雷启春耗资一百一十万元在半坡村为村民修建文化广场。这些资金,有父亲雷思忠一生的积蓄,有女儿雷永铃在部队当兵的津贴费,也有他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工资补助……
   



雷家大院,作为一个家族大宅院,其一砖一瓦,一檩一柱都嵌入了先辈的灵魂,注入了祖宗的血汗,寄托着祖辈对后辈的福佑和期望。后辈们也一代一代努力着,光宗耀祖,造福乡邻,在各个领域为社会做贡献。但偌大的一个宅院,拥有一百多年历史,荣辱兴衰是必经的过程。偌大的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沿袭下来,枝节丛生也很正常。雷家大院与所有兴盛一时的大宅院一样,也有它无法言说的创痛和伤疤,只是那些伤疤,有的已经结痂了,还有的,正在等待结痂。
事情还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雷在春倾尽积蓄,劳心费力,总算将大院装修完毕。彻底完工的那一天,他送走最后一批工匠和工人,一个人独自围着大院转了一圈。看着这个注入了自家全部祖业和父亲毕生辛劳的大院,想到父亲最后倒在这里的情景,不禁心有戚然。他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里里外外、楼上楼下看了一遍,然后如释重负地,长长吁了口气。面对在自己手上变得阔绰辉煌的大宅院,雷在春心想:“父亲若能感知,在九泉之下也该感到欣慰吧。”
搬进大院的那一天,是风水先生选的黄道吉日。为求家宅平安与吉祥,鞭炮放了好几箩筐。雷在春摆上三牲果品,对着屋后的梵净山,对着祖宗牌位,深深一揖,拜谢天地与祖宗。在新大院里,雷家上下和气顺畅地过了大概六、七年光景。这期间,雷在春安心习武,又中了武进士,仕途一片光明。雷家大院喜气盈庭,男女老少欢欣不已。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后来的日子,雷家大院的灾难便连二连三地发生。一年之内,雷在春的儿子雷祖敭,女儿雷三妹,孙子雷银桃,三弟雷呜皋,侄儿雷祖尧、雷祖职,侄孙雷思贤相继去世。而这些人,都是正值壮年或幼年。这么短的时间内痛失七位亲人,任是哪个家族、哪个人都扛不住这样的打击。雷家逐渐人单势衰。经受一次次生离死别的雷在春,一下子老了好几岁,步履踉跄如风中的衰草。“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他顿足捶胸,叩问苍天和祖宗。
没有人能回答他。那几年,雷家大院的上空布满阴云,连大院内也到处充满着压抑。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巨手,幂幂之中,在操纵、掌控着雷家人的命运。不知道下一步将面临什么,又该轮到谁,雷家大院人人自危。
其实,人吃五谷杂粮,就有生老病死。再说古时候,书生、小姐不进行户外运动的,长年闷在屋子里,足不出户。个个长得青葱水嫩,豆芽菜一般,不生病才怪呢。而作为一个大家族,人多,生病死亡人数的概率也就要高一些,这些都属正常。只是,不正常的是像雷家大院这样,一年之内遭遇这么多不幸,似乎有点解释不清。深宅大院发生的事情,往往讳莫如深。为这,外人将雷家大院传得神乎其神,更有甚者,说大院锁着一个家族的惊人秘密。
半坡村属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边缘,与湖南湘西、重庆秀山交界,是苗族、汉族混居地。雷家是汉族人,先祖在明洪武年间从江西湖广一带搬迁至此,与苗人为邻。苗族人善于巫术和傩术,这一神秘的民俗文化在湘黔边境的民间悄然流行,被称为巫傩文化。当时,修建雷家大院之时,请了不少的苗人工匠和工人。相传,那些年长的、手艺好的工匠大多会使法子(即巫术),如果对东家不满,他们就会在做工的过程中悄悄下符咒或动其他手脚,比如砌墙时在砖缝里放入一些带有凶煞的小把戏,像蛇咬青蛙之类的。而这些东西,往往是放在宅子最重要的部位,如大门正中头顶上方或正屋立神龛的位置。据说这样做,煞气会冲击宅子,令居住者六畜不兴,人丁不旺。也有的在宅院的外围故意修建一些多余工程,来破坏房子的风水,反而蒙骗东家说是必修的。而做这些小动作的工匠,往往是出于报复心理。等等这些,都只是民间井巷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仅是苗族,在汉族中也有流传。
难道真有其事?雷在春原本天不怕地不怕,但想到雷家大院这几年发生的事情,让他不寒而栗。雷在春努力回想:在工程完工的最后一天,他与所有工匠、工人将账一一结清,大多数工匠、工人临走时都欢天喜地,祝福连连。只有一拨石匠,在挥手道别时留给他一个神秘的微笑。当时,雷在春以为是工程完工了,大家都轻松了才有的笑容。包括他自己就是这种感觉,所以并没在意。现在想来,雷家大院所发生的不幸,绝非偶然,一定是他们中有人做了手脚。凭第六感官,雷在春总感觉有股神秘力量存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也说不清,他想不出任何补救的办法。
是不是当初工匠们互相比试奖励时,只奖励了木匠而没奖励石匠引发的事端?但木匠也没多拿呀。只是因为当时有三拔来自不同地域的木匠,自己就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奖励时分别悄悄进行,想用来提高他们各自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最好的专长,到最后大家拿到的工钱实际是一样的。而石匠只有一拔,无须比试,但怎会亏待他们?基于这些,雷在春到哪里说去?
雷家大院的不幸并没有就此告终,在后来的几十年里,雷家人即便是寿终正寝的,寿命也普遍较短,几乎没有高寿老人。到最近二十年间,雷家子孙又出现了勾心斗角的现象,叔伯、堂兄弟之间很不团结,常常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便打架咒骂。原本对自己无伤无碍、甚至还可以带来好处的事情,也要站出来阻扰,找机会吵架。怒火一触即发,极不正常。还有,雷在春的曾孙媳妇熊丽、侄曾孙媳妇梁芝仙以及侄曾孙雷贵生、雷中朝,年纪轻轻的,也在这段时间内突生怪病而亡。其中,熊丽、梁仙芝和雷中朝在生病期间,辗转数家医院,花费了巨额医疗费,仍然救治无效。雷贵生是突发病症,来不及送医院就一命归西。
工匠们使法子的传言真有那么灵验么?又到底在宅院的哪个方位动了手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雷家后辈们。雷家大院第五代、雷在春的曾孙雷启春找来一些关于风水学、玄学方面的书籍,仔细研读。又对照大院,通过多年摸索和观察,发现三个地方有蹊跷,一是围墙的右边高,左边低,白虎压青龙(民间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二是发现大院对面天心坝修的一条石岩直冲堂屋。三是石大门上似乎也有疑点。当发现这些情况后,雷启春立即组织族人将直冲堂屋的院坝岩重新修整。说来也巧,自修整后,雷家大院的老人都长寿了,高寿的能活到九十岁左右。但还有两处疑点,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
按理说,在倡导科学发展的今天,是不应该相信这些民间传闻的,但雷家大院发生的事情,还真是说不清楚,雷家的后辈们也在努力寻找答案。不过,有些事情是能够迎刃而解的,比如叔伯不和、兄弟不睦之事。何不学学康熙年间的宰相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大家各退一步,大院不就太平了?“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人短短一生,何必执着太多。万贯家财也好,赫赫功名也罢,都只不过是手中的一捧流沙,越想抓紧越溜得快。唯有情爱才是永恒。还有什么能抵得上血肉亲情?



百年孤独的雷家大院,虽然经历了很多不幸,但它不全是凄凉阴郁的一面,它也有属于自身的温暖的故事。那是雷家大院刚建不久,雷正树的四个儿子也如春笋般蓬勃生长。长子雷在春已成家,在父亲身边帮着打理事物。其余三兄弟正值青春年少,读书好时期。老二鸣燕少年疏狂,一颗驿动的心早不在书斋里。人也生得风流倜伥,一表人才,三乡五里的媒人争着做媒,但鸣燕有自己的主见,并不急于点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鸣燕认识了半坡村后面的仡佬族姑娘罗金莲。金莲亭亭玉立,温婉秀丽,好看的大眼睛像一汪山泉水。青山绿水滋养出来的姑娘,加上仡佬族女子原本就灵巧聪慧,让情窦初开的鸣燕爱慕不已。那时候,未成家的男女青年相见非常不易,尽管相隔不远,但哪怕是一座小小的山,也是天之涯。好在当时雷家大院的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雷正树一心扑在建大院上,很少有时间对儿子们进行督促与管教,这给了鸣燕很大的自由空间。
鸣燕和金莲,一对年轻人冲破重重的族规戒律,自由相恋了。渐渐地,赢得了双方父母的同意,彼此默许了这门亲事。待择定吉日,便可成婚。哪知此时,鸣燕突然生病。起初只是胸闷,发烧,他自己强撑着,家人也没当回事。直至四肢无力,卧床不起,家人才慌了。请了一拨又一拨的医生,开了一张又一张的药方,未见好转。在最后一位名医悬丝诊脉之后,连连摇头,已经回天无力。
噩耗传来,金莲伤心不已。粒米不进哭了三天,在鸣燕出殡之时跌跌撞撞赶到雷家大院。拦住棺材,咕咚一跪:“生是雷家人,死是雷家的鬼。”麻衣重孝下的容颜,如一朵带露的白莲花,凄婉,哀艳。令观者无不动容,无不叹息。
那时候,女人的贞节很重要,宁可断头,也要保全名声。当金莲提出要正式入住雷家大院,替鸣燕尽未尽之孝时,金莲父母一点也不感到惊讶,甚至一致赞同女儿的决定。几天后,金莲素装简容,以一个仡佬族已婚女子的装扮出现在雷家大院。当雷正树夫妇明白金莲的义举和坚贞时,感动得痛哭流涕。金莲的到来,让二老痛失爱子之心稍许得到了安慰。
金莲在雷家深居简出,以一个标准的媳妇自持,上孝公婆,下携弟妹,纺纱织布,描画绣花。把对鸣燕的思念融进了一针一线。深宅大院的时光,就在金莲简单的生活中从容递进,从春到秋,从冬到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几年后,雷家大院建成了,弟妹们都长大了。金莲的日子愈发地简朴,日日陪伴孤单的婆婆,念念佛经,熬点汤粥。公公雷正树去世之时,最放不下的就是金莲,紧紧抓着她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孩…子,苦了…你。”雷家人对自己不薄,金莲一想到逝去的鸣燕和公公,就感到什么都值。简单的女子,幸福通常也简单,只是抱着一个信念,一份安慰,就可以打发清浅的时间。
命运是公平的,尤其对金莲这样善良纯朴的女子。它虽然堵住了金莲人生路上的一道门,但在另一处,已经为这个苦命女子开了一扇明亮的窗。金莲在雷家所做的一切,悄悄落在一个人的眼里、心里,那人便是四弟鸣烈。鸣烈被金莲的精神所感动,一直盼望自己快快长大。长大后好迎娶金莲,照顾金莲。好不容易,鸣烈长到了鸣燕的年岁,他正式向母亲和族长提出,要娶金莲为妻。起初,遭到了母亲和族长的反对,特别是族长。理由是:尽管金莲未与鸣燕成婚,但她是以未亡人的身份来到雷家的,从名义上说是鸣烈的嫂子,怎么可以?雷家大院是大户人家,把这些封建礼节、规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金莲自己也感到惶惑,极力拒绝。但是,铁了心的鸣烈非金莲不娶。他三天两头往族长家跑,想方设法游说族长直至取得同意。原本,母亲就喜欢金莲,怜惜金莲,族长同意了,母亲当然也就同意了。亲上加亲,一对年轻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幸福来之不易。后半辈子的金莲,在雷家大院生儿育女,生活得很快乐而满足。这段苦尽甘来的爱情,作为雷家大院的史料,记载在雷家的族谱中。




从长长的历史中走来,雷家大院告别满清、跨过民国、走进共和国,到现在已一百三十多年,但经过雷家六代人的保护,目前尚完好。建筑规模宏大、构建方式独特、结构布局完整、雕刻工艺精湛、造型和谐统一是雷家大院的特色。它既有苗族民居的特点,又有苏州园林的风格,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堪称古代民间建筑艺术的精品。现为梵净山区域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并远近闻名。松桃县人民政府于1997年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九百多平方米的大院,自成天地。封火墙形成的外围用青砖砌筑而成,坚固凝重。大门为整块青石制作,庄严雄伟。门框石横梁上刻有“阴阳太极图”和行楷“绞经世第”,沧桑厚重,书香浓郁。大门的左右山墙上分别书有“福”、“寿”二字,寓意为福寿双全。字体饱经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泛着历史的青光。院内的阶沿和天井全部用细纹青石铺就。正屋高大简朴,两厢整齐划一,对厅玲珑精致。上下楼层各个房间都围绕正中庭的四方天井展开,房门开向院落。每个房间相对独立,又利用回廊巧妙相连,各组成部分风格迥异又浑然一体,天圆地方,宽绰疏朗,呈现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和温暖的安全感。
正屋中堂的神龛上方,至今仍悬挂着一块古香古色的木匾,木匾中央横书:“贡树生香”,遒劲的笔迹嵌入古木内,一撇一捺间尽显岁月的沧桑。左端竖写“雷兄雷大老爷竖标鸿庆志喜”,右端竖写“石梯子族等仝贺。”这是雷在春中进士后,乡邻们恭贺时赠送的匾。还有许多其它的匾,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掉了,同时毁掉的还有雷在春考取进士时,竖立在大院门口水井旁的两块围砦,围砦材质同样为细纹青石,上端刻有“丙午进士”字样。为保留古迹,不忘祖德,雷在春的曾孙雷启春等人,于2010年将两对围砦重立。
大院门窗雕花精致细腻,种类繁多,有双凤朝阳、犀牛望月、仙女散花、喜鹊闹梅,狮子跳楼台,还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这些雕花,多以梵净山地区丰富、独特的民间文化为蓝本,而进行的艺术再创作。形象生动,表情丰富,充分展示了工匠们精湛的手工艺和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除此之外,雷家大院的后代还保存许多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手工用品、手工用械具、文献资料、装饰物等,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和研究、观赏价值。
现在的雷家大院,已作为普通民居静立于梵净山村一隅,有白发老人窗下闭目养神,有小孩蹒跚于青石板过道,有鸡鸭院中安闲踱步,有鸟雀檐下啾啾鸣叫,有洗衣机的轰鸣,有电视机的欢唱。只是,不再有丙午进士耍枪弄棍时的呼呼风声,不再有家仆丫鬟穿梭忙碌时的匆匆身影。二楼的一些房间内,甚至蛛网丛生,埃尘遍地,已呈现出沧桑与破败的一面,但掩饰不住大院当年的奢华与大气。它作为地方历史的见证,毋庸置疑,在一定时期内是鼎盛辉煌的。特别是在梵净山区这样偏僻落后的山村里,它应该是一颗璀璨明珠,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照亮了山区人们的生活。
然而,在强大的时间面前,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长盛不衰。能够融入半坡村民凡俗的生活,或许,是雷家大院最好的归宿。无论是后辈的欢笑也罢,幸福也罢,争斗也罢,伤痛也罢,都是雷家大院的一部分,都缘于一个家族血浓于水的情结。繁华与腐朽、幸福和痛苦是相伴相生的,是一座百年老屋必有的内容,这样才构成它的深邃与厚重,才能留住世人的脚步,进而对它久久凝视和静心聆听。
大院目睹了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温暖的幸福和生生死死的爱情,以及家族之间的恩恩怨怨,但它什么也不会说。只是静静地端坐在原地,仍然微笑着看着这个宅院里的主人,仍然一如既往地尽力护佑着他们的子孙后代,仍然期望着雷家后人兴旺发达,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果,雷家的子孙们还残存有是非恩怨的话,就留给他们自己去悟。谁早日放下,谁就早日得到解脱,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雷家大院的历史,过去的已成过去,未来的等待开启。新的篇章,必定有新的气象。老屋换新颜,新人胜旧人,是雷家祖宗的期待。雷家大院瓦楞上湿塌塌的苔藓和风火墙上那些随风摇曳的蒿草,年年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它们以见证者的身份,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注:文中部分资料由雷家后人提供。
本文转自《贵州文学》第五/六期(合刊)-文化视野-雷家大院




copy_link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注:本站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网[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法律顾问:雷田雨律师 服务邮箱:admin@chinaleishi.org  QQ:87353796  版本支持 Discuz! X3.3
本站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雷姓新闻』  『雷氏统谱』  『宗祠谱牒』 『追宗溯祖』  『雷姓取名』 『资源下载』
技术支持:雨田风林设计工作室 微信:GZLEIHC Copyright© 2011-2017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3039254号)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人工智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