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中华雷氏文化网  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族
查看: 2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民抗日英雄雷龙纪念馆奠基人(馆长)倾尽所有纪念爷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19:3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间:2018-11-21 15:22来源:中央电视台

    雷龙,原名雷翼龙,生于一九〇三年(即光绪二十八年),祖籍原四川省璧山县河边镇(现重庆市璧山区),雷龙自幼天资聪慧,好读诗书,胸怀鸿鹄之志,十一岁就从乡塾考进了重庆中学,后进入北平大学、黄埔军校四期步兵科,成为林彪的同学。肄业后,投在张治中麾下的步兵五二三团三连,历任排长、连长,随部奋起抗日。一九三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参加宝山庙行水车头战斗后,音讯全无,时年二十九岁。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从此,雷龙的父亲卖掉所有家产,携带包括雷龙的幼子雷祥田(时年四岁)在内的全家人,走上了漫漫寻亲之路。他们从重庆出发,沿着嘉陵江、长江一线,顺流而下,直抵雷龙最后的失踪之地——大上海。东奔西跑了整整十年,爬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也没打听到雷龙的任何消息不说,雷龙的父亲还病死途中。之后,雷母被生活所迫,改嫁朱家,雷龙之子雷祥田也改为朱(文富)姓。
朱文富思父心切,十五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一边打工乞讨,寄人篱下,一边打听父亲的下落。由于雷龙参加的是国民党军队,受当时形势所限,朱文富还不能大张旗鼓地寻找,只能从侧面打听。他先后去了贵州、广西、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从十五岁找到五十三岁,从青年找到了老年。头找白了,背累驼了,历尽艰辛,一无所获,满腔的希望被冰冷、空无的失望所替代。
    尽管如此,朱家人的寻亲情结始终没有改变。到了朱祥明(朱文富之子)这辈,仍把寻找亲人当成朱家的一件大事。只不过,朱祥明的寻亲方式有所变化而已。他一是通过电报、电话、信函等形式,恳求有关部门进行核实查证。二是直接前往黄埔军校旧址、上海参战地,以及北京军事博物馆走访当事人,搜集有关信息。他不相信,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说没了就没了呢?但是,由于时间太久远、战争残酷导致部队失散和国民党档案材料无法查阅等原因,朱祥明的努力仍像投入大海的棉球,连水泡也没冒一个。有人说雷龙牺牲了,有人说雷龙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甚至还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误认为他精神有问题。亲朋好友和一些好心人也纷纷劝他好自为之,到此为止。他自己也觉得那寻亲之路是大海捞针,茫茫无垠,遥遥无期。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日,正当朱祥明因生意繁忙,无暇顾及继续寻亲之路时,一条天大的消息从璧山政协文史委传了下来:他们三代人苦苦寻找了半个多世纪的亲人雷龙终于有了可靠消息!
    原来,雷龙在那次上海宝山庙对日战斗中壮烈牺牲了!

    二〇〇四年,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活动之前,雷龙虽为国民党军官,但都是为了抗击日寇、保卫国家捐的躯,是光荣的。为此,党中央把他们都当成有功之臣、革命烈士予以缅怀褒扬。当年六月四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以国家的名义,向雷龙的后人颁发了《革命烈士纪念证书》。随着雷龙的正名,朱家人的寻亲情结终于了了。为了纪念前辈英勇杀敌、保家卫国、慷慨就义之精神,朱祥明倾其所有,为雷龙竖立了“抗日英雄雷龙纪念碑”,建造了“抗日英雄雷龙纪念馆”,并在顶楼悬挂了中华民共和国国旗。决定每年春节和国庆之日,全家人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重温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幸福,感恩祖国。
    当记者问到朱祥明:你为什么要筹建纪念馆? 朱祥明说:我爷爷战死疆场,当时没留下连尸骨都未曾留下,还是我父亲在我爷爷所在的昔日战地捧了一把黄土回来,我之所以要建这个纪念馆,是我知道,我爷爷只是无数抗战先烈中的一员,我自筹资金,甚至贷款,我不管经历多少困难都要把纪念馆建好并传承下去,免费为大家开放,把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让我们,永记历史,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copy_link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注:本站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网[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法律顾问:雷田雨律师 服务邮箱:admin@chinaleishi.org  QQ:87353796  版本支持 Discuz! X3.3
本站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雷姓新闻』  『雷氏统谱』  『宗祠谱牒』 『追宗溯祖』  『雷姓取名』 『资源下载』
技术支持:雨田风林设计工作室 微信:GZLEIHC Copyright© 2011-2017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3039254号)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人工智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