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中华雷氏文化网  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族
查看: 34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湖县雷氏名门皇御“太史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21:00: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尊恒 于 2015-12-23 21:08 编辑

摘要: 太湖县雷氏名门皇御“太史第” 来源:网络收集 作者:刘辉 赵国勤
   在太湖长达1500多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英豪迭翠。 打开不同时期的太湖县志,写满的尽是感天动 ...
太湖县雷氏名门皇御“太史第”


本报记者  刘辉  本报通讯员  赵国勤  文/图 
在太湖长达1500多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英豪迭翠。
打开不同时期的太湖县志,写满的尽是感天动地的篇章,展现的尽是各朝各代的辉煌,记忆的尽是难以忘却的印象。
雷氏——雷省中、雷復、雷忭、雷士迪、雷縯祚、雷永祚、雷宜祚、雷绵祚、雷天铎、雷天铨、雷承焕、雷承联、雷光奎……,一个频繁闪现的宗族,定格在各种版本的《太湖县志》和《雷氏家谱》中,深深地吸引并打动了世人的视线,为底蕴深厚的太湖无疑增添了极为厚重的人文历史。而这些久远璀璨的历史却全都写在了位于赵河汤湾温泉附近那栋三百年古宅里——“太史第”。
循着渴求第一次想见建于清朝初期雷氏“太史第”的历史脉络,记者于年前腊月二十四专程驱车前往慕名久仰的“太史第”,目睹了这幢至今保存完好的豪宅恢宏气派的神采。
皇御恩赐的亘古名宅
在人们兴高采烈地迎接农历虎年即将到来的喜庆浓厚氛围中,车子穿过久负盛名的花亭湖上游汤湾温泉旅游风景区,沿着花亭湖畔新修的水泥公路,行程两公里,抵达赵河村南冲组。车子在路边停下,现任牛镇镇副镇长的雷氏后裔雷曾宜神情愉悦地带我们走进了雷氏家族倍感骄傲和自豪的“太史第”。
“太史第”地处青石河百花潭东边南冲境内,坐西南朝东北,地形呈上山凤形,东临碧波荡漾的泱泱花亭湖,背靠群山险峻的长岭岗老虎洞人形山(亦称寅峰山),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翠绿环抱,景致迷人。
“太史第”三个显赫的大字牌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四个雕刻有身穿官服、头戴官帽的人物和象征着吉祥富贵的麒麟圆形雕花镶嵌在牌匾正下方,映衬着“太史第”不同一般的显贵与地位。大门两侧墙壁前方由两块一米多长的整块条石组合而成。沿着六级条石台阶顺势而上,跨过大门一尺多高的条石门槛就算步入正厅。
整个宅院共有一进三重,上厅、中厅、下厅三堂厅均为连七的二层土木建筑,每层堂厅之间均有寓意着“四水归堂、四方聚财”的天井,天井两侧都建有厢房和阁楼,大小房屋共计25间,大小天井8个。主体建筑和辅助用房面积达2000多平米,其中主体房屋面积达1200余平米,整栋建筑九成以上均为木制框架结构,雕梁画栋,齐檐封火,青砖小瓦,马头墙形,实属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
令人惊叹的是,除宅院的布局设计合理之外,就是其中安排科学的居住生活系统。各个天井之间均建有通畅的排水通道,平时的雨水均从这些隐藏分布在室内的地下暗道排向宅前的“半月塘”。每重堂厅两侧的各个厢房之间均有走廊相连相通,深居大院,足不出屋,不怕风吹雨淋,不担疲惫之苦。整个大宅除大门之外还有两个出口,就是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耳门,均由四块坚固的石条构成。不仅如此,更为独具特色的就是东西两侧高耸的青砖厚墙上各有八个枪眼,则是宅子主人过去精心布设的安保防卫措施。西侧耳门外尚有一口数百年来永远也没有干枯见底过的天然水井。况且,这口喻示着古宅家族吉祥与灾祸“晴雨表”的水井还有着不平凡的传说。水井里的水来自屋后山上的山泉水,泉水过多或遇到雨水过剩,井水就会自然溢出,沿着墙壁的水沟流到屋前的“半月塘”里,不会造成井水四周泛滥,宅内也会平安无事、人丁兴旺。但是遇到天干久不下雨,井水越来越少时,“半月塘”里的水也会随之下降,直至塘中露出一块较大的圆石,意味着大宅中将要发生一件不祥之事,据说这在历史中曾经有过佐证。然而,不管怎样,抛开这件也许是不为科学客观的传说之外,我们不得不为颇具防火、防盗、防潮、防灾等多种功能自成一体、相当完善的整个宅院建筑系统而折服和敬佩!
不仅如此,令人感叹的还有古宅精湛的雕花技艺。在90%以上的木制架构中,木墙、木窗、木门、木柱等无处不有精美的雕刻。过口房、厢房、正房的门窗全都是透光的花格门窗,大门、外墙、堂厅木梁上的石雕砖雕木雕和绘画栩栩如生。墙上的写意画、木制的镂空雕,其中的鱼樵耕读、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人物形象、动物表现无不线条流畅、比对匀称、技法娴熟、惟妙惟肖、古朴典雅。尽管历经近三百年的风雨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见。特别是位于第一和第二重正厅两侧木梁上的12个雕刻精美绝仑,什么龙凤呈祥、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图案活灵活现、吉祥如意。更为珍贵的是这些“金色图案”色彩如今依然闪亮,金黄耀眼,凸显古宅主人当时无尚的荣光和家族的富贵。
从大门走进正厅后,需要迈过三道一尺多高的木制门槛,穿过两个天井,才能到达主人落座的第三重正堂。在第一、第二两重堂厅中,共有六根圆形粗大的木柱直顶屋梁。在紧埃着三重正厅的两侧,一重与二重、二重与三重之间均建有古色古香的阁楼,一来用于接待来访贵客叙话、喝茶休息;二来专供大家闺秀养生修性。一般情况下,妇人不得随便进入正厅,只能在阁楼或厢房内活动。而阁楼外则是天井,打开阁楼的窗户,透过灵性的天井,仰望湛蓝的天空,传递的是古宅的心声,留下的是永恒的记忆。
而在这些记忆中,雷氏家族诉说“含金量”很高的“六块”牌匾确实印证了一代又一代宅子主人往昔的辉煌。甚至这座古宅的主人及其祖先与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末代皇帝崇祯、清朝皇帝康熙、民国总统黎元洪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
第一块牌匾就是大门正上方的“太史第”。在采访中,记者费尽周折找到了《雷氏家谱》。查知太湖雷氏祖籍徽州,元朝末年,高祖顺五公为躲避战乱从古徽州迁居江西鄱阳湖汪谢坝。迁湖始祖雷溥公系追随朱元璋起义,因屡建战功被朱元璋安排为太湖镇守,始后太湖雷氏一直在太湖县城繁衍、居住,直到明末崇祯十五年(即崇祯壬午年)张献忠攻破太湖县城为止。从迁湖始祖雷溥公镇守太湖开始,历经10代,至崇祯十五年太湖雷氏人口达130余人,整个姓氏在县城居住几乎跨越了整个明朝。直到1642年张献忠攻破太湖县城之时,太湖雷氏被张献忠部烧杀达100余人,雷氏家族一时惨遭杀戮,所剩的雷氏子孙10余人只好四处逃难谋生。其中第十代的雷佑祚带着妻子刘氏和媳妇周氏逃到了当时青石乡(现在的汤泉乡)赵家河下游的南冲安家落户,生下太湖雷氏的第十一代雷廷柱。雷廷柱不辱使命,承先启后,生育儿子5人,并将这里发展成为太湖雷氏家族的聚居地和活动中心。其侄孙雷天铎,于康熙年间考取进士,成为继太湖雷氏第十代雷縯祚之后的第二位进士。雷天铎金榜题名后,经朝考入至翰林院庶常馆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期满散馆,又经皇帝主持的考试,入宫编修国史。雷天铎入仕后一直不忘太湖雷氏家族的荣耀和苦难,奏经雍正帝恩准,带领妻和三个儿子之渔、之滨、之洵一起回到了太湖县青石河南冲,主持编修了雷氏宗谱,修缮了家庙,指导南冲雷氏族人在这里建起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祖宅,并且命第三子彬(即之洵)留住这里,成家立业,以守祖坟,报答祖恩。因雷天铎去世后被诰封为“太史公”,其太湖南冲和湖北罗田住地均荣获御赐“太史第”门匾,赵河南冲“太史第”由此得名。
第二块牌匾是“杖国雄翁”,悬挂于第一重正厅上方,是雷氏族人在宅子主人七十大寿时于民国12年敬送的。
第三块牌匾是“三族归仁”,悬挂于第二重正厅前面,是民国时期黎元洪总统为雷氏第十八世祖雷光奎晋赠中宪大夫所亲题。
第四块牌匾是“洛城望重”,悬挂于第二重正厅“三族归仁”牌匾的背面。
第五块牌匾是“东海长空”,为同治九年仲春所题,悬挂于第三重正厅大门正上方。
第六块牌匾是“廉让风高”,悬挂于第三重正厅之上。
在采访中,现年67岁的雷文怡、77岁的雷文开、85岁的雷文奎找出了藏在厢房中的匾额并饱含着自豪之情向记者指划着这些牌匾当初在三重堂厅中所悬挂的具体位置,讲述着这些牌匾的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佳话,让人深深地感受到雷氏家族过去的荣华和昔日的风采。如今,保留下来的仅有“太史第”、“东海长空”、“洛城望重”和“仗国雄翁”四块牌匾。
名扬天下的雷氏家族
太湖雷氏文化源远流长,雷氏家族至今已发展到26代之多。据家谱记载,从第一代到第十九代,考取庠生、贡生、举人、进士的达270余人,七品以上的官员7人,雷氏祖先曾于明清时期在山东、浙江、广东等地担任地方知县、州府推官、兵备佥事、朝廷军务主事、刑部主事等要职,明朝著名的直谏忠臣雷縯祚就是太湖雷氏的第十代传人。据相关史料查证,一个家族如此发迹,众多才子登科、金榜题名、官居要职,名扬天下,兴国安邦,千古流传,这在我县尚居首位,实在是太湖历史长河中一朵永远绽放的瑰丽奇葩。
采访中,我们找到了一本民国年间出版的《雷忠介公遗集》,从根本上说明了雷氏家族的关系脉络。这本书是于民国庚申年由雷氏第十九代传人雷元(现任牛镇镇副镇长雷曾宜的祖父)经过整理祖人雷天铨所编辑的《雷忠介公文集》后刻印出版,由太湖县知县高寿恒作序。被雷氏家族所收藏的《雷忠介公遗集》在文革期间全部遗失,但汤泉乡金鹰村蔡家畈殷雪堂于民国年间所收藏的版本至今保存完好,被其孙殷文闯所保管。这本书是雷氏第十三世祖雷天铨得知京城有位魏处士藏有其堂曾祖父雷縯祚文集写藏本,即上门苦苦哀求终于求得,把家藏文稿一起合编了这本《雷忠介公文集》。据史料记载:雷天铨,廪生,著有《玉洞诗略》一卷等书籍。
《太湖县志》中,还记载着雷天铨所写《过李杜店》的诗篇:“茫茫古路树栖鸦,此地曾停李杜车。一道寒泉诗思渺,三间茅店酒旗斜。当年风雨称同调,今日文章重两家。独有留题无处觅,夕阳空锁岭头霞。”这首诗写作将近300年,唱响了太湖李杜店的地名,足见雷氏家族文人辈出,更反映了 “太史第”名不虚传。
据《太湖县志》(民国版)卷十七“选举志一•进士”条目记载:【明】崇祯十三年庚辰科特用史敦榜:雷縯祚,官山东武德道。有传。而“举人”条目记载:【明】崇祯三年庚午科:雷縯祚。
据《太湖县志》(民国版)卷十九“人物志一•宦绩”条目记载:【明】雷縯祚,号介公,太湖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600),崇祯三年举于乡。崇祯十三年夏,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及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二百六十三人,号为“庚辰特用”。而縯祚得刑部主事。十五年,得山东武德道兵备佥事。山东被兵,縯祚守德州,有诏奖励。在作家余世磊所撰写的《铁胆铜肝赤日心 ——晚明忠臣雷縯祚其人其事》文章里是这样介绍雷縯祚的:虽为小臣,但以忠贞、直言、刚强闻于京师。时有“不怕天上有阴霾,只怕部里一声雷”的颂语。清雍正重臣、桐城人张廷玉所编的《明史》也详细记载了雷縯祚其人其事。
弘光帝时,他被奸臣马士英、阮大铖诬陷被害,“于崇祯十五年四月,与镳同赐自尽”,此为明朝著名冤案。其事迹见于《明史•列传》、《江南通志•宦迹传》、《安庆府志•乡贤传》等。
据《明史•列传》记载:《自茅山哀贤》之诗作,崇祯钦定一案不啻三令五申,镳等实为之,固宵人所日夜寒心者也。不杀镳,何以翻案?不翻案,则柄臣何以出山?此镳之万无生理也。若縯祚者,天性朴直,见义勇为。……然縯祚以监司小臣,指斥揆辅。若呵奴隶,此其丰棱气概,岂小朝廷所能一日容乎?纵不与镳同死,亦无自全之法,盖其危机已伏于备兵武德之日矣?呜呼,难言哉!
不仅如此,而且还通过雷縯祚本人给皇帝的一些重要奏折中更可以看出他忠心为国、肝胆为民、兴兵除恶、安定天下的一片爱国情怀和一腔热血雄心。据民国版《太湖县志》记载:雷縯祚在《请蠲并增防剿贼疏》一文开头说:“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雷縯祚奏:为臣乡寇患已极,饥民相食堪怜。仰祈圣明速赐赈援,以固祖陵唇齿,以护陪京咽喉事。”在《请安东民疏》一文中说:“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今升山东武德兵备道佥事、臣雷縯祚谨奏:为东省当以安民为首务,微臣唯有报主之实心,谨陈施为次第,仰恳圣明大赐蠲缓,以救遗黎。”在《拨乱反治疏》奏书中写道:“整饬武德兵备、督理水利屯田马政兼管粮饷、山东按察司佥事、臣雷縯祚奏:为天心有转泰之机,人事当尽拨乱之道,敬陈四端,以备圣明采择事。”在《练兵实著疏》一文中写道:“谨奏:为谨呈练兵实著,恭请圣裁,申饬实行事。”
据《太湖县志》(民国版)卷十七“选举志一•进士”条目记载:【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戍科汪应铨榜:雷天铎,官翰林院庶居士,寄籍罗田。有传。而“举人”条目记载:【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雷天铎,湖北榜。而“岁贡”条目记载:康熙四十七年戊子:雷天铎,有传。
据《太湖县志》(民国版)卷十九“人物志一•儒林”条目记载:【明】雷天铎,字四闻,号容斋。崇正(祯)丁丑年,流寇陷太湖,绵祚(天铎之曾祖父)死义,康声(廷对之子、天铎之父)被虏入楚,遂籍罗田。天铎时年十二,遍书“太湖人”三字于卷端,刻苦自励,由康熙丁酉乡荐,戊戍成进士,读书中秘。散馆后,来太湖,修宗谱,葺家庙,命三子彬居焉。生平正直自持,有以干谒请者,严词谢绝。从游者屦满户外,以身作则,多所甄就,一时称为“容斋先生”。
据《太湖县志》(乾隆二十六年版)和《雷氏家谱》记载,迁湖二世祖雷省中(即雷虩),明洪武中由荐举授太湖儒学训导,民号“学博公”。 据《太湖县志》(民国版)卷十七“选举志一•贡生”条目记载:明朝天顺年间,四世祖雷復,贡生,任山东德平知县,湖广麻阳知县,宽厚御民,居家端介。明朝嘉靖年间,八世祖雷忭,万历拔贡,敕授文林郎,任浙江景宁知县。据《太湖县志》(民国版)卷十八“选举志二•仕籍”条目载:九世祖明朝雷士迪,任广东电白知县,有善政,民德之。十世祖除雷縯祚中进士之外,还有其兄弟雷永祚中举人,曾任江南徐州学政,后任高唐州知州。据《太湖县志》(民国版)卷十七“选举志一•举人”条目记载:【明】天启四年甲子科:雷永祚,官浙江杭州府推官,诰封奉直大夫。又据其“岁贡”条目记载:【清】康熙元年壬寅癸卯至已酉停贡:雷宜祚,有才未达,知者惜之。十二世祖雷康生例赠翰林院庶吉士。十三世祖雷天铎,康熙年间进士。十七世祖雷承焕,奉宪谕办理军务,钦赏五品顶戴。雷承联,恩赐修职郎,钦赐“七叶衍祥”匾。十八世祖雷光奎光绪乙亥制“荐辟”中书科中书,诰封奉直大夫,晋赠中宪大夫,乡谥孝刚,邑志称“征士公”,民国黎元洪总统为其题匾“三族归仁”。现在江西鹰潭市市委农工部和市政府农办、新农村建设办任要职的雷逢约是“太史第”的太湖雷氏第二十一代传人。
浓墨重彩的百年辉煌
巡走在饱经三百年风雨沧桑的“太史第”,细看着宅内的厅房楼阁,端详着门窗的精雕木刻,凝望着宅院的一砖一瓦,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不仅对雷氏家族乃至世人来说,都会深为“太史第”曾经孕育的辉煌而倍感荣耀,都会深为从“太史第”历朝历代走出的众多文官武将而倍感欣慰。
也许正是雷氏家族在历经三百余年风雨兼程中,有着一种敢为人先的宽怀胸襟和开拓精神,有着一种智为人先的虚怀若谷和聪慧之心,才蕴含着270多位秀才、举人、进士的艰辛与荣耀,承载着太湖雷氏在明清发展进程中的苦难和风光。
也许正是雷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才积淀了雷氏家族乃至太湖象金子一般永远闪光的厚重历史和文化。据了解,“太史第”在民国年间共藏有书籍13书柜,由第十九世祖雷元掌管,这些十分珍贵的书籍在解放前夕除赠给外姓一部分之外,剩下的13担书籍在文革期间全被当时生产队领导强行以每斤二分钱的价格当做废纸卖给了供销社。如今可惜的是雷氏藏书除家谱之外已经全部失传。然而,可喜的是,“太史第”整体建筑经受住了1958年大炼钢铁时熊熊炉火的考验,依然保存完好,风貌依旧如故。更为可喜的是,“太史第”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在世人的视线中永远也不会凋零,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也不会失落。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放眼未来,策马扬鞭。如今,雷氏家族在“太史第”历经十五代的繁衍发展,现有人口300余人,一脉相承的大部分雷氏后裔依恋居住在“太史第”附近,还有少数族人已迁居本县城西乡以及江西、湖北、陕西等地,共同生活在一个和谐兴旺的社会。
记者站在“太史第”门前,静心伫立,细心凝视,忘不了的是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抹不掉的是那些难以忘怀的印记。
屋旁,百年的古樟暖春已开始吐出新芽,飘出一缕芳香;宅前,小桥流水长年叮咚流淌,流出一种活力;院后,迭翠的青竹竞相掩映,长出一遍新绿。
“太史第”就像一艘装载着满舱文化瑰宝永远搁浅在花亭湖畔的古船,久久地停泊在乡野一隅,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位过客倾心地欣赏它、品味它......

【编者按】座落在汤泉乡赵河村青石河南冲境内的雷氏“太史第”,建有近300年的悠久历史。雷氏家族从元朝末年出徽州转江西迁太湖繁衍发展至今已有26代之多,先后共有270多人考取秀才、举人和进士,其中一大批雷氏文人武士为了报效国家和建功立业,在山东、浙江、广东等地担任地方知县、州府推官、兵备佥事和教谕训导,在朝廷担当部司主事、翰林院编修等显官要职,明朝著名的直谏忠臣雷縯祚就是太湖雷氏的第十代传人。而在康熙年间考取进士的雷氏第十三世祖雷天铎,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入宫编修国史,诰封“太史公”,御赐“太史第”,赵河南冲“太史第”由此得名。甚至这座古宅的主人及其祖先与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末代皇帝崇祯、清朝皇帝康熙、民国总统黎元洪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一个家族如此发迹,众多才子登科、金榜题名、官居要职,名扬天下,兴国安邦,千古流传,这在我县尚居首位。

县雷氏名门皇御“太史第”.jpg (848.51 KB, 下载次数: 546)

县雷氏名门皇御“太史第”.jpg
copy_link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注:本站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网[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法律顾问:雷田雨律师 服务邮箱:admin@chinaleishi.org  QQ:87353796  版本支持 Discuz! X3.3
本站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雷姓新闻』  『雷氏统谱』  『宗祠谱牒』 『追宗溯祖』  『雷姓取名』 『资源下载』
技术支持:雨田风林设计工作室 微信:GZLEIHC Copyright© 2011-2017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3039254号)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人工智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