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中华雷氏文化网  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族
查看: 52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炎帝神农氏初期建帝都于陈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21:18: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炎帝神农氏初期建帝都于陈留
韩鹏
原文地址http://www.kfzx.gov.cn/wenzhang.asp?typenumber=00070004

    大家知道,在中国上古时期有一个炎帝神农氏政权。据上古史专家考证,神农氏政权建立的时间大致距今有6700至6500多年的历史。可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讨论炎帝神农氏呢?因为他在我们开封一带建立了第一个帝都,是开封人最早的先祖之一。开封的炎帝神农氏虽然从时间跨度来讲,相距我们达数千年之久;但是从地理跨度来讲,相距仅几十里之遥。按照现代人套近乎的习惯来说:我们和炎帝神农氏是既古老陌生又咫尺相邻的近老乡。

    有人说炎帝是个传说中的人物,在现实中不一定存在。我们认为,在文字记载不发达的上古时期,传说或许就是最原始、最珍贵的人文历史资料。假如对传说一概采取否定态度,说不定至今我们也不会知道人类从何而来,也说不定我们会与很多发现自己人文历史的机会失之交臂。

    那么,有几位神农氏炎帝在开封称帝建都?他们对中华发展又有哪些主要贡献呢?下面我结合上古史专家研究成果和开封人文历史的记载和传说,谈一谈这方面的一些情况:

    一、炎帝神农氏一世首次建都于开封陈留

    据当代地质考古学家证实,大约在公元前5400年至前5000年期间,地球受冰后期温暖气候的影响,气温普遍升高,造成冰川大面积融化,促使海洋水位快速上升,我国东部海平面因此升高了十米左右,导致海水淹没了华北平原,包括太行山以东地区。山东泰山因地势较高变成了海中孤岛;江苏太湖、洪泽湖,山东巨野泽,河南圃田泽、开封蓬泽等内陆湖泽已经与海洋融为一体。

图一、伏羲像

    当时,中华正处于伏羲女娲政权时期。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百王之首,是东方人种各族人民共同的祖先,被后人尊为“人皇”。大洪水也给统领中原地区的伏羲女娲政权带来了空前灾难,许多人被迫离开故土,向西部高地和山区迁徙。大迁徙又使伏羲女娲政权部落之间争相抢占新的领地,一个四分五裂的衰落局面开始显露。

    伏羲女娲政权七世帝少典的后裔有魁隗和神农两个分支,早期他们共同居住陕西宝鸡的姜水流域,以“姜”为姓,后迁徙居住于秦岭和巴山一带。

    后来,随着海水的退落,兴旺起来的少典氏魁隗、神农部落开始东迁,他们逐个吞并了伏羲氏族分散的部落,大约于公元前5008年左右取代了名存实亡的伏羲女娲政权,建立了炎帝魁隗氏政权,炎帝被称为“五帝”之首。

图二、秦岭天台山风光

    炎帝魁隗氏一世称帝后,害怕作为兄弟的神农氏与其争夺帝位,便将神农氏封到洛水流域,也就是河南西部的熊耳山,但仍让神农氏首领在魁隗氏政权中承袭柱下史之职。柱下史是负责为帝王活动记史的史官,因为常侍立在宫殿的大柱之下,所以被称为“柱下史”。这为神农氏后来向东部中原地区发展提供了可能。大约到了公元前4767年,炎帝魁隗氏六世姜共工执政期间开始衰落,第十代神农氏首领乘机联合中原各大氏族及各大部落西征,大约于公元前4766年击败了魁隗氏,姜共工被迫让出炎帝之位。第十代神农氏首领在中原各大部落联盟的支持下,在河南开封陈留的凤凰台一带正式称帝,建立了炎帝神农氏政权。

    炎帝神农氏政权共传位八世帝,虚记二百五十四年,其中炎帝神农氏一世姜神农、炎帝神农氏二世姜临魁、炎帝神农氏三世姜承都曾建帝都于开封陈留。

    二、神农氏炎帝是草药和农垦开发的始祖

    神农氏首任炎帝为什么会建都中原地区的开封呢?这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炎帝神农氏一世出生于河南伊川大莘店,母亲名叫女登,是烈山氏部落的女酋长。传说有一次年轻的女登在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野外游玩时,休息时在梦中与神龙调情交合而怀孕,于大约公元前4795年(炎帝祝融三十二年)初春生下一子,这便是第十代神农氏首领,也是炎帝神农氏一世姜神农。

    起初,神农依附母亲烈山氏族长大成人,后来又归从了父亲的神农氏族。神农少年时,母亲女登经常带他到陕西宝鸡常羊山一带巡游,细心地向他传授如何区别大自然中有毒和无毒植物,神农学到了许多宝贵的自然和生存知识,知道了天地日月星宿,山川溪流湖泊,鸟兽鱼虫类别,花草树木的种属,为后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医疗研究,创立中国最早的草药医学奠定了基础。十七岁时,母亲送他到祖先的发祥地秦岭生活了三年,神农克服重重困难,爬上海拔3767米的秦岭主峰太白山采药,专心探索草药疗效。太白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群,不仅起源古老,而且种类繁多,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至今仍有“亚洲天然植物园”、“中国天然动物园”之称。神农考查了数千种动植物,从中发现了数百个有药用价值的物种,并用这些物种为人畜治病,取得了显著效果。二十岁时,母亲去世,神农匆匆赶回洛水河畔,与烈山氏一起用简朴的礼仪将母亲安葬在河南伊川伊水河畔的彭婆镇。

图三、秦岭莲花台炎帝陵

    之后,神农因才能出众,被推选为烈山氏首领。神农是一位心中装着天下黎民百姓的圣人,为了造福于氏族人民,他一面坚持用草药医治人民的疾苦,一面研究粮食种植和生产工具的改革。他在中原地区行程数千里,考察大小部落数百个,学习和吸收了各地农耕经验,总结出了稻、黍、稷、麦、菽等“五谷”种植的方法,并首先向居住在开封地区的氏族及部落推广,因为这里具有适合种植“五谷”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

    开封一带是种植和食用“五谷”最早的地区之一。据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载:大荒之中“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这里所说的“帝俊”,也称“帝舜”或“帝浚”,生活在开封北面的古浚水流域。“黑齿”、“白民”、“三身”三国都是“帝俊”的后裔,应该也在开封一带,并且是从“茹毛饮血”野蛮时代过渡到“黍食”文明时代的早期先民。开封进入“黍食”文明时代较早的原因,得益于种植和传播“五谷”技术的神农帝。随着“五谷”种植技术的普及,神农的名声也传遍江河南北。

    神农不仅传播和推广“五谷”种植方法,还发明了用于农业耕播的农具。据史书记载:他“削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耜”、“耒”都是神农发明用于翻土耕播的农具。由于他发明创造了新技术,农业生产有了快速发展,赢得了各部落族人民的敬重和爱戴。

    在这一时期,炎帝魁隗氏政权的红蛇部祝融氏与青蛇部共工氏为争夺帝位而打起了内战,使许多无辜的人惨死于战乱之中。更糟糕地是又恰遇连年大旱,食物发生了严重短缺,饥民遍地,一些地方竟出现了人吃人的悲剧。在科学不发达的上古时期,天灾人祸是执政者走向灭亡的信号。于是,神农乘机将长江、黄河流域的数百个部落联合起来,向炎帝魁隗氏政权宣战。

    大约在公元前4766年(共工二十五年),第十代神农征服了炎帝魁隗氏政权,迫使炎帝共工让出帝位。约在公元前4765年(神农一世元年),四方万国共同推举第十代神农氏首领为炎帝神农氏一世。随后,神农帝回师中原,建都于开封陈留一带的凤凰台,族号“神农氏”。由于神农以热心为民的“火德”称道天下,所以帝号仍为“炎”。开封陈留成了炎帝神农氏政权建立的第一个帝都。

    神农称帝后,以仁德治天下,四海平静,万民安乐。他命人设立集市,鼓励各部落把使用不完的产品拿到一起互通有无,以物易物,彼此交换。这便是中国原始商业的开端。神农帝继续采纳中原伏羲氏改革婚姻制度的做法,规定本部落男子可以接纳异部落女子,本部落女子也可以交往异部落男子,促进了“以男人为主,男主外女主内,男女地位平等”家庭形式的出现。新制度开始改变母系社会走婚格局,男人在氏族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女人的地位逐渐下降,社会制度开始由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神农帝还倡导节俭,不图奢华,所居的宫室是极为普通的茅庵。他坚持倡导“一夫一妻”制,也不利用职权配置“小秘”,平生只娶一名叫“听谈”的女子为糟糠之妻。神农称帝五年时,迁都于河南淮阳城北的宛丘,在开封陈留建帝都时间为五年。

    迁都以后,神农继续研究草药疗效,坚持治病救人。大约在公元前4733年(神农三十三年)夏天,他再次前往秦岭主峰,登上海拔3700多米高的天台山采药,因误食含有剧毒的草药火焰子,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断肠草”不幸身亡。因天气炎热,遗体无法返回帝都宛丘,随行人员只好将其就近安葬在神农少年时随母亲巡视的陕西秦岭常羊山,尊号“炎帝”。神农三十岁即帝位,执政三十四年,终年六十三岁。

图四、陕西宝鸡常羊山炎帝牌坊三、神农氏二世帝推动了中国男耕女织时代到来
    神农帝长子姜临魁遵照父亲的遗命继承帝位,成为炎帝神农氏政权二世帝。

    大约在公元前4756年,姜临魁出生于河南新郑具茨山,并一直和母亲听谈居住在那里。称帝后,姜临魁认为淮阳宛丘是伏羲氏的亡国之都,又是父亲去世之地,住在那里不吉利,便重新把帝都迁回陈留。这是炎帝神农氏政权第二次在开封建立帝都,姜临魁在此称帝时间为四十一年。

炎帝尝百草图

     姜临魁执政期间,是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黄金时代。据战国时期编撰的《商子•通策》中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攻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可见,当时社会环境良好,思想、文化和物资生产都有很大进步。在文化教育方面,神农氏族使用的依然是上古符号文字,而不是黄帝时期的象形字。这种文字结构简单,易于书写,虽记事受限但使用却较为方便。在农业方面,基本上废除了原始的火耕,发明了用犁耕地和把土地打成垅,在垅上种植庄稼的方法,既便于庄稼的田间管理,又利于防旱排涝,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产量,使原始农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陶器已在各地广泛生产,不仅品种多样,而且有的工艺水平相当高超。北方地区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出现铜制的武器,如铜矛、铜枪、铜剑等。这与我国六、七千年以前就发现并使用铜的历史记载是一致的。此外,从开封陈留上古时期出现“空桑”之地的事实来看,说明种桑养蚕、抽丝纺织技术在当时已出现雏形,从事采桑纺织的基本上都是妇女,中国男耕女织的时代从此开始。物质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原地区社会文明的提高。

    大约公元前4692年(临魁四十一年),炎帝神农氏二世姜临魁去世,葬于河南新郑具茨山,终年六十五岁。

    四、炎帝神农氏三世迁离开封标志着奴隶社会萌生

    姜临魁去世后,儿子姜承继承了帝位,成为炎帝神农氏政权的第三任帝。

    姜承是姜临魁的小儿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4711年(帝临魁二十二年)。姜临魁在位时期,对神农帝制定和施行的“一夫一妻婚姻制”进行了调整,准许帝与各部落酋长有多位妻子,首开了“一夫多妻婚姻制”的先河。据说,姜临魁自己娶了三位妻子,先后生下十几个儿女,但全都智力平平,唯有少妻所生的小儿子姜承从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正因为这样,姜临魁晚年把姜承立为帝位继承人。

    姜承执政时期,炎帝神农氏政权统治下的各部落族民已经分化成富人和穷人两个阶层。执掌各部落的酋长、族长、村长们开始利用职权,侵吞氏族的公共财物,共同劳动所积累的剩余财富被占为己有。对于这种损公肥私的做法,姜承不但不加以惩制,反而给予支持鼓励。他认为:氏族里的人们是不应该平等的,有穷有富才能体现出差别;有了差别才能促进竟争,有了竞争才能促进氏族发展。

河南新郑具茨山

    炎帝神农氏政权建立初期,治国的原则是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氏族中不分尊卑贵贱,人人平等。可是,炎帝神农氏三世姜承却改变了治国方略,氏族内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有职有权者逐渐演变成富裕的贵族,而绝大多数民众却渐渐沦落为贫穷的族民。一些不甘心受剥削的贫穷族民愤愤不平,纷纷提出抗议。姜承怕事情闹大引发族民暴乱,便假借天神之说,极力向人们宣传唯心主义的天命论,传播人间富贵和贫穷都是由天神决定的,任何人都无法强求,更无法改变。善良无知的贫穷族民相信了炎帝姜承的话,接受了人世间一切变化都由天神决定的观点。他们顺从天命,不再反抗,接受和服从了富裕贵族的统治。姜承保持了社会安定,使原始的公有制社会逐步开始向私有制的奴隶社会过渡。在姜承执政时期,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族民生活整体上有所提高,炎帝神农氏政权仍然处于鼎盛状态,被史学家称赞为“太平盛世”。

    随着氏族的不断繁荣,姜承开始奢侈起来。他认为祖父两代所建立的帝都太寒酸了,不符合氏族联盟帝主的身份,必须建立一个规模更大的新帝都。

    为了实现这些想法,姜承即位后所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在穷桑建立新都。姜承认为:穷桑是上古贤君立都的圣地,最适合建造新都。“穷桑”,一般认为在山东曲阜一带,原是伏羲女娲政权时期少昊帝所建的都城,故址虽在,旧城全无。于是,姜承便征用大量人力和物力,择吉日破土动工。大约公元前4689 年(帝承三年),新都建成,姜承在陈留帝都即位三年后,迁到了新都穷桑。陈留人为纪念姜承,将凤凰台改称为“承”或“承刘(留)”。

    公元前4655年(帝承三十七年)前后,执政三十八年的姜承去世于帝都穷桑,终年五十七岁。

    从炎帝神农氏一世在陈留建立帝都开始,到炎帝神农氏三世迁都穷桑为止,神农氏政权在开封历任三帝,建都时间合计四十九年。掐指算来,开封陈留建立氏族帝都至今已有677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文活动最早的地方之一。

桑林采桑女图
copy_link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注:本站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网[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法律顾问:雷田雨律师 服务邮箱:admin@chinaleishi.org  QQ:87353796  版本支持 Discuz! X3.3
本站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雷姓新闻』  『雷氏统谱』  『宗祠谱牒』 『追宗溯祖』  『雷姓取名』 『资源下载』
技术支持:雨田风林设计工作室 微信:GZLEIHC Copyright© 2011-2017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3039254号)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人工智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