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氏文化网 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族
查看: 41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雷简夫慧眼识贤荐“三苏”----------陕西雷强民宗亲提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09:0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雷简夫慧眼识贤荐“三苏”
●李克明  黄万和  邹念宗
    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都是当代的大文豪,但是起根发苗,却是雷简夫为他们呐喊的。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庆历中举进士不第,归后愤而尽焚旧作。一方面闭门苦读,始得精六经,通百家,尤深于《孟子》、《战国策》,“下笔顷刻千言”;另方面,同其妻程氏精心培育其子苏轼、苏辙,亲授以书,使之学业大进。如此七八年,父子三人熟读经史,纵论古今,文如泉涌,爱国忧民,准备建功立业。然而苦于未为世知,无由发迹。
    恰巧,雷简夫任雅州知州,礼贤下士,识才善举,才使苏家父子遇到引荐之人。雷简夫(1001—?),字太简,同州合阳(今陕西合阳县)人。《宋史》卷二百七十八有雷家四代之传:“雷德骧,子有邻、有终,孙孝先,曾孙简夫。”“雷德骧同州合阳人”,“宋初,拜殿中侍御史,改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1)魏廷揆所撰《合阳县志》及《同州府志》亦有雷家祖孙传记。以上正史及地方史志所记,均与1972年合阳县杨家庄乡南太册村出土的《大宋故雷公(有终)之墓志铭》内容相一致,俱言雷家四代在太祖、太宗、真宗、仁宗时,“文德武功勋猷甚盛,簪缨累世蝉联不绝。”初时,雷简夫不乐仕进,仁宗康定中,枢密使杜衍荐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签书秦州观察判官。任事后,居长安期间治理三白渠有功,多有政绩。转知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坊州(今陕西黄陵县)、阆州(今四川阆中县),又因张方平之荐知雅州(今四川雅安市)。后擢升三司盐铁判官,累迁尚书职方员外郎。雷简夫能诗善文,兼长书法,有《江声帖》,以文学与出于其曾祖雷德骧门下的王禹偁齐名。他一生建树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爱才荐“三苏”。宋人邵博在其所著《闻见后录》一书中说:“眉山老苏先生里居未为世所知时,雷简夫太简为雅州,独知之,以书荐之韩忠献、张文定、欧阳文忠三公,皆有味其言也。三公自太简始知先生。”又说:“予官雅州,得太简荐先生书,尝以问先生曾孙子符、仲虎。”邵博便将荐“三苏”书,收在其著作中。嘉祐元年(1056)春日,苏洵携文数篇,带两个儿子拜谒雷简夫。雷慧眼识贤大为奇之,三次上书,竭力推荐。其时,户部侍郎张方平镇守益州(今四川成都)。雷简夫得知张曾荐苏洵任郡学官,未获朝廷批准,当即向张上书道:“简夫近见眉州苏洵著述文字,其间如《洪范论》真王佐才也,《史论》真良史才也。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耳”,是全国的优秀人才。“岂可使若人年将五十迟迟于路途间耶?昔萧昕荐张镐(萧,唐代人,礼部持郎,代宗时出使回纥有功。张,起于布衣,肃宗时拜同平章事,居身廉洁,议论持大体)曰:‘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幽谷一叟耳。’愿明公荐洵之状,至于再至于三,得其请而后己,庶为洵进用之权也”,任用苏氏的关键在张。雷简夫又上书宰相韩琦说,洵“有王佐才”,“得史迁笔”,“讥时之弊”,“皇皇有忧天下心”。“会今春将二子入都谋就秋试,幸其东去,简夫约其暇日,自袖所业求见节下,顺加奖进,则斯人斯文不为不遇也”,言苏家父子的知遇之人就是韩琦。雷简夫并不就此止步,进而上书文坛领袖欧阳修:“伏见眉人苏洵年逾四十,寡言笑,淳谨好礼,不妄交游。尝著《六经》、《洪范》等篇十论,为后世计。张益州(张方平)一见其文叹曰:‘司马迁死矣,非子吾谁与?’简夫亦谓王佐才也。呜呼!起洵于贫贱之中,简夫不能也,然责之,亦不在简夫也;若知洵不以告人,则简夫为有罪矣。”“恭维执事职在翰林,以文章忠义为天下师,洵之穷达,宜在执事。向者,洵与执事不相闻,则天下不以责执事。今也读简夫之书,既达于前,而洵又将东见执事于京师,今而后,天下将以洵责执事矣,”洵之穷达,责问执事。“权”、“遇”、“责”三字,字字千斤,环环紧扣,必擢“三苏”而后止。雷简夫出以公心,为国举才,可谓情真意切,不厌其烦。嘉祐元年三月,苏氏父子离别故乡,经阆中出褒斜谷,入凤翔,过长安,五月到达京城开封应试。雷简夫的荐贤书封封引起强烈反响,使苏氏父子的文章产生了“轰动效应”。苏洵拜见欧阳修,并献上自己所作的论文二十篇,提出了革新主张。欧阳修读了这些文章,认为具有荀子的文风,并将其上奏朝廷。他说:“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接待了苏氏父子,认为苏洵的文章写得好,向朝廷推荐。正如张方平所说:“至京师,永叔(欧阳修)一见,大称奇,以为未始见夫人也,目为孙卿子(即荀子),献其书于朝。自是名动天下,士争传其文,时文为之一变。”但那时的进士,考试要经过举人考试、礼部考试、礼部复试、皇帝殿试等筛选。这年九月,苏轼、苏辙顺利通过举人考试。翌年正月,仁宗任命欧阳修为主考官,国子监直讲梅圣俞协助,进行礼部考试。试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初步阐明了以仁政治国的思想。梅圣俞读到此文,认为“有孟轲之风”,把它转呈欧阳修。修看后,“惊喜以为异人”,准备把这篇文章为第一。但恐怕是自己弟子曾巩的文章,为避嫌疑便作为第二名。礼部复试,苏轼获第一。至此,苏家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欧阳修得到苏轼的谢书后惊喜地对人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又说:“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欧阳修等人赏识“三苏”的文章,不仅是因为其文风符合他们所大力提倡的古文革新运动的要求,还因为其思想内容正符合他们的积极革新的政治主张。
    北宋由于外有辽、夏、金的威胁,内有冗吏、冗兵、冗费等种种弊端,内忧外患相当严重,被人称之为“积贫积弱”。所以亟待革新。然而,朝廷在如何革新和对待革新派问题上,斗争十分激烈。忠心报国、立志革新的苏氏父子,举步艰难。嘉祐二年四月,程氏夫人病故,父子三人仓猝赴丧返川。这期间,朝廷仍坚持要苏洵应诏考试,用不用苏轼兄弟还犹豫未决。这当儿诚恐对贤才擢之不力的雷简夫,心急如焚,竟亲自进京拜谒朝廷重臣,多方举荐,据理争取,力挽狂澜。嘉佑四年十一月,服丧期满,父子三人一同赴京。第二年三月抵京,苏洵除试校书郎,授苏轼河南昌福县主簿,苏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所谓主簿,只不过是县衙里掌管文书簿籍的九品芝麻官。经欧阳修等重臣推荐,苏轼兄弟参加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制科也叫制举,是当时朝廷为选拔高级人才而设的考试科目。苏轼上了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考试时作了《王者不制责狄论》、《礼以养人为本论》等六论。“文以灿然,时以为佳。”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有《御试制科策》一篇,“入三等”(第一名)。苏轼的上述文章,从政治、经济、军事上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初生牛犊不怕虎”,苏轼兄弟这次应制科试,对时政的抨击是相当激烈的。苏轼指责仁宗无所作为,“未知勤”,“未知御臣之术”,认为仁宗亲策贤良之士,不过是以应故事而已;指责各级官吏因循苟且,“大臣不过遵用故事,小臣不过谨守簿书,上下相安,以苟岁月”;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王太激进,非渐进,不合规律。所以,对苏轼的《进策》等,知制诰“王安石尤嫉之。”苏轼也因极言政之得失,遭到攻击。考官胡宿对苏辙将弃之不用,心直性耿的知谏院司马光则认为,苏有爱国忧民之心,便悉力诤谏,终未能被黜。虽然仁宗考虑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去之,天下将谓我何?”不同意罢黜苏辙,但仍将其置于“下等”。嘉祐六年,要授苏辙商州(今陕西商县)推官,王安石不肯撰词,结果未能赴任,在京闲居数年。苏轼兄弟针砭时弊的言词虽然激烈,但“此心耿耿,归于忧国”“回首人间忧患长”,他们忧的是国家的兴亡,患的是人民的安危。仁宗看到了这一点,读了苏轼兄弟的制策后,无比激动,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苏洵为什么辞不赴召绝意功名呢?他在《上张(方平)侍郎书》中说:“洵今年凡五十,以懒钝废于世,誓将绝进取之意。惟此二子(轼与辙),不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今年三月将与之如(入)京师。”朝廷召他进京就试策论,他在《上(仁宗)皇帝书》中说:“臣本凡才,无路自进。当少年时,亦尝欲侥幸于陛下之科举。有司以为不肖,辄以摈落,退而处者十有余年矣。今虽然勉强扶病戮力,亦自知其疏拙,不能合有司之意,恐重得罪,以辱明诏。”所以辞不赴试。而他在给进京举荐的雷简夫的《答雷太简书》中,才将辞不赴召的真情道破:一则:“仆已老矣”,“何苦乃以衰病之身,委曲以就有司之权衡,以自取轻笑哉!”二则“向者,《权书》、《衡论》、《几策》,皆仆闲居之所为,其间虽多言今世之事,亦不自求出之于世,乃欧阳永叔以为可进而进之。苟朝廷以为其言之可信,则何所事试?苟不信其平居之所云,而其一日仓卒之言,又何足信邪(耶)?恐复不信,只以为笑。”就是说他对科举考试制度不满,对朝廷也不信任,只不过是为两个儿子寻条出路罢了。他又说:“然此可以为太简道,不可与流俗人言也。”道当朝不是的话,只能对雷讲,可见他二人自结识以来,互相信任,引为知己,情深谊长,无话不说。
    迫于舆论压力,嘉祐六年朝廷授苏洵霸州文安县(今河北省县名)主簿,留京编写《太常因革礼》。同年十一月,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风翔)判官。五年之后,即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才出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推官。
    经雷简夫举荐步入仕途的苏家父子,都是爱国者、主战派、革新家,尽管经历坎坷,但在诗词文赋诸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革新的主将。苏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苏轼著有《东坡七集》一百一十卷,他以丰富的多方面的创作实践,继承发扬了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和成就,最后完成文学革新运动,奠定了北宋文学。苏辙著有《栾城集》等九十六卷。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世人并称“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雷简夫尽心竭力荐“三苏”,虽属文坛佳话,但却鲜为人知。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今天纪念这位杰出的伯乐,不仅可以弥补中国文学史之不足。更重要的是要像雷简夫那样,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勇于举荐和大胆起用人才,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opy_link 
沙发
发表于 2015-3-25 23:42:28 |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下~~~~~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注:本站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网[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法律顾问:雷田雨律师 服务邮箱:admin@chinaleishi.org  QQ:87353796  版本支持 Discuz! X3.3
本站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雷姓新闻』  『雷氏统谱』  『宗祠谱牒』 『追宗溯祖』  『雷姓取名』 『资源下载』
技术支持:雨田风林设计工作室 微信:GZLEIHC Copyright© 2011-2017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3039254号)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人工智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