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中华雷氏文化网  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族

tag 标签: 中国

相关日志

中国地名由来大全
雷航行 2016-6-30 18:17
2011-10-16 tom_fxdd + 关注 献花(1) 北京市(Beijing Shi) 位于东经116.4°,北纬39.9°,在华北平原北端。为我国首都。古称蓟。春秋战国时为燕地。秦为上谷郡地。汉为广阳郡,隋唐为幽州治所。辽置南京,也称燕京。宋为燕山府。金为中都。元为大都。明改北平府。北京一名,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据《明史地理志》:“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顺天府下云:“永乐元年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永乐十九年迁都于此,改北京为京师,但习惯仍称北京。1928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故改北京为北平。1949年复改北京市。据《尔雅》:“绝高为京。”据《公羊传》:“京者何?大也。”由于它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最高领导层所在地,故称京,又因地处北方,与南京相对而北京。 天津市(Tianjin Shi) 位于东经117.2°,北纬39.1°,在华北平原东北,北屏燕山,东临渤海。明永乐年间,镇守北京的朱棣,为了同他的侄子争夺皇位,在海津渡过大运河南下。后来朱棣作了皇帝,为了纪念由此起兵“入靖内难”.就把海津改名为天津。即天子之渡津之意。 河北省(Hebei Sheng) 简称冀。在黄河下游以北,东临渤海。春秋时属燕、晋等国,唐为河北道,辖境包括黄河口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河北始为大行政区名。元属中书省。明建北平行省。清置直隶省,1928年改河北省。因在黄河以北,故名。 山西省(Shanxi Sheng) 简称晋。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古为并州地,春秋时为晋国,唐为河东道,元属中书省,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置山西省。以在太行山西得名。因省境春秋时为晋国地,故简称晋。 内蒙古自治区(Nei Mongol Zizhiqu) 简称内蒙古。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蒙古原为蒙古高原的部族名。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清代习惯上有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始用内蒙古一词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河套以西厄鲁特的所有盟旗牧场。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Liaoning Sheng) 简称辽。在我国东北地区南部,辽河流域。秦置辽东、辽西等郡。故历代都用“辽”字作为政区名。至清康熙初,因辽河流域为它的发样地,取奉天承运之意,乃改辽东将军为奉天将军。1928年,又取辽河永久安宁之意,改名辽宁。 吉林省(Jilin Sheng) 简称吉。在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元属辽阳行中书省,明为女真地。康熙时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意即“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意为“松花江沿岸”。简称吉林。吉林将军因驻此城而得名。光绪时建吉林省。 黑龙江省(Heilongjiang Sheng) 简称黑。在我国东北地区北部。古为肃慎地,汉为挹娄及夫余地。黑龙江,因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故名。清康熙初在黑龙江沿岸筑城,即取名黑龙江城(今瑷珲旧城)。后设黑龙江将军,亦因驻在黑龙江城而得名,管辖松花江口以上的黑龙江流域。清光绪时建省。 上海市、县(Shanghai Shi、Xian) 位于东经121.4°,北纬31.2°,在长江口,简称沪。北宋年间,因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岸上,而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称这个是的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沪,得名于海滨的捕鱼工具,即“扈” (即今天的鱼簖)。后来“扈”演变为“滬”,后简化为沪。一说因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简称“沪”。又误传战国时春申君疏凿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简称“申江”,别称“申”。1928年设特别市。1949年改为中央直辖市。 江苏省(Jiangsu Sheng) 简称苏。在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下游。汉属徐、扬二州,唐属淮南、江南等道,元属河南及江浙行中书省,明直隶南京。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有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以两江总督驻所江宁府(今南京)和巡抚驻所苏州府(今苏州)的首字为名。 浙江省(Zhejiang Sheng) 简称浙。在我国东部沿海。以境内钱塘江旧称浙江得名。唐肃宗时以浙江以西(长江南)十州置浙江西道节度使;以浙江以东八州置浙江东道节度使。明置浙江省以其境内钱塘江旧称浙江而得名,曲折之意。 安徽省(Anhui Sheng) 简称皖。在我国东南,长江下游。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以巡抚驻所安庆府(今安庆市)和所辖徽州府(今歙县)首字命名。清置安徽省。简称皖,本是安庆府的别称,系春秋时皖国和两汉皖县故址而得名。 福建省(Fujian Sheng) 简称闽。在我国东南沿海。唐上元时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因取五州的前二州字而得名。宋置福建路。明置福建布政使司。清置福建省。福建古为闽越族居地,故简称“闽”。 江西省(Jiangxi Sheng) 简称赣.在长江中下游南岸。唐开元时分设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二道,今江西省境属江南西道,故简称江西道。宋置江西路,明置江西布政使司,清置江西省。又因赣江纵贯全境,故江西简称“赣’。 山东省(Shandong Sheng) 简称鲁。在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古之所谓山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或指太行山以东。金设山东东、西二路,山东始为政区之名,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 河南省(He’nan Sheng) 简称豫。位于黄河下游南岸。古称“中州”、“中原”。古为豫州地,唐置河南道,元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省。因在黄河之南,故名。又因河南在《禹贡》九州中为豫州地,故简称“豫”。 湖北省(Hubei Sheng) 简称鄂。在长江中游,洞庭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宋初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元代江南部分属湖广行中书省,设有荆湖道宣慰司,简称“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会武昌在唐、宋时称鄂州,故亦简称“鄂”。 湖南省(Hu'nan Sheng) 简称湘。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安史之乱后置湖南观察使,辖洞庭湖以南湘资二水流域七州之地,故有糊南之称。宋置湖南路。清置湖南省。又因湘江纵贯全省,简称“湘”。 广东省(Guangdong Sheng) 简称粤。在我国南部。北宋初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宋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地。简称广东路和广西路。明初建广东布政使司,清置广东省。因广东古为南越(粤)地,故简称“粤”。 广西壮族自治区(Cuangxi Zhuangzu Zizhiqu) 简称桂。在我国南部,南临南海北部湾。北宋初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宋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地。简称广东路和广西咱。明建广西布政使司,清设广西省。1958年3月5日建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因广西自宋至清台所皆在桂林(宋代名桂州,明、清为桂林府),故简称“桂”。 海南省(Hainan Sheng) 简称琼。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原为广东省海南黎族自治州。1984年改为海南行政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因海南岛而得名。因唐、宋时置琼州,明、清置琼州府,故简称“琼”。 四川省(Sichuan Sheng) 简称川或蜀。在长江上游。唐初分设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两节度使,简称西川、东川。川指平川广野。末代分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元置四川行中书省,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置四川省,故简称川。又因其西部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贵州省(Guizhou Sheng) 简称黔或贵。在我国西南部。贵州,因当地语音脂徵不分,故宋代记载就有把唐所置矩州写成贵州的。元初正式改名为贵州。明永乐时置贵州布政使司,清置省。又因贵州地古称黔中,故也简称黔。 云南省(Yunnan Sheng) 简称滇或云。在我国西南部。云南,最初只是汉代的一个县名,县治在今祥云县境。相传汉武帝时有“彩云”见于白崖,派人追踪“彩云”至此,因置县于“彩云”之南,故名云南。元置云南行中出省。明置云南布政使司,清置云南省。因省会昆明附近在战国、秦、汉为滇国地,亦简称“滇”。 云南省(Yunnan Sheng) 简称滇或云。在我国西南部。云南,最初只是汉代的一个县名,县治在今祥云县境。相传汉武帝时有“彩云”见于白崖,派人追踪“彩云”至此,因置县于“彩云”之南,故名云南。元置云南行中出省。明置云南布政使司,清置云南省。因省会昆明附近在战国、秦、汉为滇国地,亦简称“滇”。 西藏自治区(Xizang Zizhiqu) 简称藏。在我国西南部。元称乌斯藏,“乌斯”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元设乌斯藏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清代因其地在中国西部,遂称西藏。1965年9月9日成立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Shanxi Sheng) 简称陕或秦。在黄河中游。陕西,是以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作为区分定名的。古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因而后人称陕陌以东地区为陕东,以西地区为陕西。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宋置陕西路,明置陕西布政使司,清置陕西省。 甘肃省(Gansu Sheng) 简称甘或陇。在我国西北部。西夏在其境内以甘(治今张掖),肃(治今酒泉)二州置甘肃监军司,取二州首字为名。宋至元时改设甘肃行省。清置甘肃省。因省境大部在陇山之西,古代又称为“陇西”或“陇右”,故简称“陇”。 青海省(Qinghai Sheng) 简称青。在我国西部,长江、黄河上游。因境内青海湖而得名。青海古有西海、迁海等名称,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唐、宋为吐蕃地,明为西番地,清雍正间于原属甘肃省的西宁府(今西宁市)设西宁办事大臣。1912年改设青海办事长官。1915年改置甘边宁海镇守使,管辖青海地区。1928年设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Ningxia Huizu Zizhiqu) 简称宁。在我国西北部。十三世纪中叶元朝以西夏故地,即东起河套,西包河西地区置西夏中兴行省。旋又取夏地安宁之意,改称宁夏行省。1928年设宁夏省。1958年改为今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Xinjiang Uygur Zizhiqu) 简称新。在我国西北部。从公元前一世纪起,西域地区成为汉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汉唐皆设有都护府正式行使国家权力。到清乾隆时设立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路。这一区域对清朝而言,却是新开辟的疆土,故习惯上称为“新疆”。光绪十年(1884年)改建为新疆省。1955年改为自治区。 台湾省(Taiwan Sheng) 简称台。在福建省东南,东海和南海之间。一说台湾由“大湾”而来。因当初平安北线尾与鹿耳门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海湾。一说由“大员”而来,大员是当地高山族部落名的译音。清康熙时设台湾府。 渤海(Bo Hai) 我国的内海。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之间。与黄海相连。平均多水深约26米。据《索隐》:勃旁跌也,旁跌出者横在济北,故齐都赋 云,海旁出为勃,名曰勃海郡。又滃渤雾出貌。 黄海(Huang Hai) 我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北起鸭绿江口,南以长江口北岸到朝鲜济州岛一线同东海分界。黄河之水注入黄海,近岸海水呈黄色,故名黄海。 东海(Dong Hai) 我国三大边缘悔之一。北起长江口岸到朝鲜济州岛一线,南以南海为邻。大部分海域深度不超过200米。因位于中国东部而得名。 南海(Nan Hai) 一称南中国海。我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中部深度达2000~4000米。因在中国南部而得名。 乡镇名的由来 白云鄂博(Baiyenebo) 矿区名。位于东经111.0°,北纬41. 8°,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白云鄂博”,系蒙古语“富饶的敖包”。 阿腾席连(Altan Xiret) 镇名。位于东经109.7°,北纬39.6°,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北部。为该旗政府驻地。阿腾席连,系蒙古语,意为“有金桌的地方”。 阿穆古郎(Amgacang) 镇名。位于东经118.2°,北纬48.2°,在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中部。阿穆古郎,系蒙古语,意为“安宁”。 德令哈镇(Delingca Zhen) 位于东经97.3°,北纬37.3°,在青海省西宁市西、柴达木盆地东部。1958年设德令哈县,后废。现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驻地。德令哈,系蒙古语,意为“世界”。 大柴旦镇(Da Qaidam Zhen) 位于东经95.2°,北纬37.8°,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中部。1960年设大柴旦市,1964年撤,改为州辖镇。柴旦,系蒙古语,意为“盐译”。 察汗乌苏镇(Qagan Us Zhen) 位于东经98.0°,北纬36.3°,在青海省西宁市西南。现为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系蒙古语,意为“白水”。 恰卜恰镇(Qabqa Zhen) 位于东经100.6°,北纬36.2°,在青海省东南,西宁市西部。共和县政府驻地。恰卜恰,系蒙古语,意为“陡坎”。 多尔布尔津(Dorbiljin) 为额敏镇的另一称呼。位于东经83.6°,北纬46. 5°,在新疆西部。多尔布尔津,系蒙古语,意为“四方的”,因镇中曾建有方形土城而得名。 克里雅(Keriya) 位于东经81.6°,北纬36.8°,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为于田县政府驻地。据《新疆山脉图说》:“克里雅者,回语来而未定之辞”。似为阿拉伯语‘村镇”之意。 可可托海镇(Koktokay Zhen) 位于东经89.8°,北纬47.2°,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富蕴县东北部。1937年设可可托海设治局。可可托海系突厥语,意为“蓝色灌木林”。 喀喇沙尔(Karasar) 为焉耆镇的另一称呼。位于东经86.5°,北纬42.0°,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焉耆县境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建喀喇沙尔城。光绪八年(1882年)设喀喇沙尔直隶厅。喀喇沙尔,系维吾尔语,意为“圣城”。 独山子(Dushanzi) 位于东经84.8°,北纬44.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属克拉玛依市的一块飞地。因其地形是—峰突起,四周不与天山连接,故名。 达坂城镇(Dabancheng Zhen) 位于东经88.3°,北纬43.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东南。达坂,系维吾尔语,意为“山口”,因该城位于天山重要山口的北侧而得名。 阿力麻力古城(Almalik Gucheng) 在今新疆霍城县东北45公里。元世祖曾于此置行省。阿力麻力,系突厥语,意为“苹果多的地方”。 克孜尔千佛洞(Kizil Qianfodong) 位于东经82.5°,北纬41.7°,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村木扎尔特河北岸的悬岩上。为我国著名的石窟,建于东汉末年。现有74洞窟,尚存部分精美壁画。以本生故事画为主,被誉为“故事画之冠”。克孜尔,系维吾尔语,意为“红色”。 博望驿(Bowang Yi) 位于东经112.7°,北纬33.1°,在今方城县治西南60里。现为博望乡驻地。博望,西汉时为县名,是张骞的封地。张骞为博望侯,因以为名。三国时刘备灭夏侯惇之博望坡,即此。 杜康村(Dukang Cun) 在今河南省妆阳县境。杜康村是以杜康(周朝人)在此酿酒为名。据说杜康因为酿酒出了名,被周天子封为“酒仙”,因此杜康村又名杜康仙庄。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名句。 少林寺(Shaolin Si) 位于东经112.9°,北纬34.5°,在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的少室山下,山麓丛林茂密,取“少室之林”义,故名。少林寺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寺院。 张弓镇(Zhanggong Zhen) 位于东经115.2°,北纬34.3°,在河南省宁陵县城西南三十里。传说张弓原是人名,因人名命名。 留光镇(Liuguang Zhen) 位于东经114.5°,北纬35.0°,在河南省封丘县境。因东汉光武帝曾在此停留,因名留光。 天禧镇(Tianxi Zhen) 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四十里。因宋真宗年号“天禧”为名的。 高碑店镇(Gaobeidian Zhen) 位于河北省新城县治西北。高碑店又名高密店,为燕赵分界处,昔有燕南赵北四个高碑,故得名高碑店。 宗家佐乡(Zongjiazuo Xiang) 位于河北省任丘县东北。建村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因山西省洪洞县迁入宗氏居此,故名宗家佐。 蒋福山乡(Jiangfushan Xiang) 位于河北省三河县境。相传,唐初此地有一甘泉寺,蒋姓一家四口给和尚做豆腐。唐代李世民征东平毁该寺后,蒋姓于此建村,因蒋姓之子名蒋福,故得名蒋福山。 洪山口乡(Hongshankou Xiang) 位于河北省遵化县东北。洪山口为县境长城最东的一个关口。相传,古代曾有洪姓在此占山为寨,取名洪山寨。驻守关口原在松棚山谷境。明成化(1465年宪宗□深)年间,驻守关口移到今地,因关口为名。 澧江镇(Lijiang Zhen) 位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中部元江坝。清末实行里甲制。以城内“德化坊”设德化里。1929年实行乡镇保甲制,以康熙五十二年建于文昌宫的澧江书院而得名。 龙城镇(Longcheng Zhen) 位于云南省呈贡县西北。1956年以龙街、城内合并建镇,各取一字得名。 按板镇(Anban Zhen) 位于云南省镇沅县南部。“按板”原名案板山,因山形如几案而得名。“案”讹写为“按”。 中心镇(Zhongxin Zhen) 位于云南省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天津四注)中部,为中甸县治。中心镇,藏语名“独克宗”,意为石丘山上的寨堡。吐蓄时,因寨堡设于石山包上,故名。1957年成立中心镇,因镇位于中甸县中部,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名。 大阁镇(Dage Zhen) 位于河北省丰宁县中南,为县治所。因镇内西南有一高约两丈的土阁,故名大阁镇。 护驾疃乡(Hujiatuan Xiang) 位于河北省灵寿县西北。相传战国时,赵燕两国激战于护驾疃村北,赵军溃败,赵王性命难保,在落魄中有乡民掩护得救。而后赵王念其村民救命之思,遂封这个地名为护驾疃。 西留曹乡(Xiliucao Xiang) 位河北省深县东北。北宋真宗年间,杨六郎大摆牤牛阵,曾在东留曹和西留曹两村喂牛,留下许多牛槽,故名东牛槽、西牛槽,后人以为其名不雅,故改今名。 张家营乡(Zhangjiaying Xiang) 位于河北省威县东北。相传约在500年前,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张姓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命名张家营。 桑园镇(Sangyumn Zhen) 位于河北省吴桥县境。为县治所。据《德县志》:明初当地连年灾荒,饥民日众,于是“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诏天下州邑卫所植桑枣”。此地桑拓丛生,故名桑植镇,后改今名。 万寨集镇(Wanzhaiji Zhen) 位于湖北省宣恩县东北。明清时,白莲教兴起,在虎圈垭一带活动,发展迅速,抗拒暴政,安营扎寨,计有千师营、暗营、大营口、小营口、新寨等等大小营寨,号称万寨。 石人坪集镇(Shirenpingji Zhen) 位于湖北省咸丰县城北,镇南100米平地上有两根高6米,围圆三米的石柱,形似人立,故名。 隽水镇(Juanshui Zhen) 位于湖北省通城县境,为县治所。因“秀水前环,隽溪后绕”,故名。 吕堰驿(Luyan Yi) 位于湖北省襄阳县北古驿镇内。此地古为驿站,因吕姓在此定居,并且周围有许多堰塘,故称吕堰驿,习称古驿。 历山镇(Lishan Zhen) 位于湖北省随县境,为县治所。镇因山得名。“厉山一名烈山,亦名重山,又名丽山,”厉山在城北四十里,因名。 龙坪镇(Longping Zhen) 位于湖北省广济县东南。因地处长江边,江堤不固,多次溃口,冲成洼坑,变成池塘,俗称龙荡。据《海隅集》:“龙坪古名龙坑,嘉靖时,景国之王,将次龙坑,抚臣以坑字不祥,乃改今名”。 杨垱镇(Yangdang Zhen) 位于湖北省枣阳县西北。据传300年前,杨姓在此地一小河旁居住,为方便来人行往,就拦河筑了一个挡坝,因而得名杨家垱,俗称杨垱。 雨山乡(Yashan Xiang) 位于湖北省崇阳县东部,因地处县东部最高山——雨山北部而得名。 尧城村(Yaocheng Cun) 在山西省清徐县境。据《读史方舆纪要》:清源“县东南四十里有陶唐城,相传为陶唐氏(即尧,传说为原始部落联盟的领袖)自涿鹿徙居此,俗谓之姚城”。尧城村因尧曾居此而得名。 居仁村(Juren Cun) 在山西省昔阳西北。原名杨家坟。抗日战争末期,我昔阳县四区区长王居仁同志,在与敌作战中牺牲于此,遂改今名。 克虎寨(Kehu Zhai) 在山西省临县西。金大定时筑城屯兵于此,以防西夏,取名克胡砦。清代改克虎寨。 三岔堡(Sancha Bao) 在山西省五寨县北部。为明嘉靖十八年筑,以东达神池,西通岢岚,北向偏关,当三路之冲,故名。 微子镇(Weizi Zhen) 在山西省潞城县东部。此地为殷商时微子的封地。微子为殷纣王的庶兄。因此为微子封地而得名。 杜村(Du Cun) 在山西省运城县北部。传说因杜康(少康)葬于此,故名。杜康,传说为我国酿酒的的发明者。今有杜康墓。 鹿港镇(Lugang Zhen) 在台湾省彰化县西北部。此为明代郑成功时汉人移民登陆入垦中部之地。一说鹿港为台米的一大输出港,码头多米仓,仓之形者曰“鹿”(圆形者曰“囷”),鹿港即米仓之港。一说鹿港之地形似鹿状。或谓“琉球”音近,另一说为初辟之时港沟附近多鹿郡而得名。 嵩阳镇(Songyang Zhen) 云南省嵩明县县治,在该县中部。“嵩阳”以地处黄龙山南麓,取嵩明州之“嵩”字而得名。 瑞滇乡(Ruidian Xiang) 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北。1937年瑞云、永幸、忠考三乡合并为一乡,取“瑞云”首字,川名“滇滩”首字,故名瑞滇,并有吉祥之意。 龙山镇(Longshan Zhen) 位于云南省龙陵县境,为县治所。清嘉庆八年(]803年)永昌同知张□据《山海经》“龙山”文化源地著名,遂将厅城义学取名“龙山书院”。1936年设镇、保,甲时,即将书院名移用为行政区划名,置龙山镇。 栎川镇(Dongchuan Zhen) 位于云南省姚安县偏南。据《镜州志》:汉置桥栋县,过境蜻蛉河,源远流长。其地四壁崇山修谷,平畴广川得名栋川。 勐朗镇(Menglang Zhen) 位于云南省澜沧拉枯族自治县中部。勐朗系傣语,“勐”意为“地方、坝子”,“朗”意为“洗”,即水洗过的地方之意。 金山镇(Jinshan Zhen) 位于云南省禄丰县中部。1949年解放后城内最高点建有金山寺,故名金山。清晨霞气敷布,逾十时不散,晴霁可观,寺内金碧辉煌。现寺已拆,建镇,因名金山镇。 通泉镇(Tongquan Zhen) 位于云南省马龙县东部。镇名源于古通泉县,故址在今旧县。县以通泉得名。 凤麓镇(Fenglu Zhen) 位于云南省澄江县中北部,为县治所。因位于舞凤山南麓。故名。 玖联镇(Jiulian Zhen) 位于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东部,为县治所。镇因地形取名。镇东有一座“天圣庙梁子”,由东向西延伸出九个起伏的小山包,人们誉为“九叠联珠”,玖联镇就坐落在第九个小山包下面,故名。 锦屏镇(Jinpin Zhen) 位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中部,玉屏山麓。锦屏,即锦绣之屏峰,因山得名。 沙头角镇(Shatoujiao Zhen) 位于深圳市东,大鹏湾西岸。固地处大鹏湾西北角,是从一片沙滩上建起的村落,因名沙头角村。建镇后因村为名。 东山镇(Dongshan Zhen) 位于江苏省江宁县中北部,秦淮河东岸。因北依土山,清称土山镇。东晋丞相谢安曾在此建东山别墅,土山别称小东山。1934年江宁县治由南京迁此,因更今名。 奔牛镇(Benniu Zhen) 位于江苏省武进县西部。据《舆地志》:汉时有金牛出山东石池,到曲阿入栅断道其。牛因骤奔,故名奔牛。 虞山镇(Yushan Zhen) 位于江苏省常塾市中西部。为江南古老山城。唐武德七年(624年)起为县治。1950提置常熟市时治此,1958年撤市后以城区置县辖镇,因镇西有虞山,故名。 千灯镇(Qiandeng Zhen) 位于江苏省昆山县东南,千灯浦东西两岸,原名千墩,相传东北三十里处木瓜有墩九百九十九,与此合为一千,故名。1963年建镇,1964年改今名。 木渎镇(Mudu Zhen) 位于江苏省吴县境,苏州市西南。相传春秋时,吴王得越贡木,在灵岩山造馆娃宫。积材于河数年,渎被木塞,故名木读。镇以渎名。 丁堰镇(Dingyan Zhen) 位于江苏省如皋县江东北部。相传唐代地濒黄海,居民为御海水而筑“丁”字形堰堤而得名。清嘉庆年间名丁堰镇。 掘港镇(Juegang Zhen) 位于江苏省如东县境。县人民政府驻地。相传唐初此地无港,名缺港,后掘地为港,方言“缺”、“掘”同音,改名掘港。 三余镇(Sanyu Zhen) 位于江苏省南通县东部。清光绪年间名金陵荡,为煮盐地。1914年大有晋盐垦公司在此开垦,形成村落。因垦地分属旧余西、余中、余东三盐场,故名三余。1949年建镇。 青阳镇(Qingyang Zhen) 位于江苏省泗洪县境内,县人民政府驻地。据《泗虹合志》载:“青阳,古国名少吴,青阳氏封支子于此。”金置青阳镇。 季市镇(Jishi Zhen) 位于江苏省靖江县北。明以前为长江北岸沙滩,因季姓开发定居,且成集市,故名。 葛洲坝(Gezhou Ba) 在湖北省宜昌市西约五公里,在长江北岸,突起江中,形成孤岛。相传在远古时期,有青、白龙化为二勇士,驾神舟载木材出长江三峡,过南津关后,遇水妖拦阻,双方展开激战,致使神舟搁浅,形成沙洲,故名“搁洲”,后因“搁”“葛”音近,讹为“葛洲”。 黄果树瀑布(Huangguoshu Pubu) 在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十五公里的白水河上,宽约30到40米,从60多米高的层崖之崩跌落,凭高作浪,发出轰然巨响。盛夏太阳照射,便化作长虹一道,五彩缤纷,霞光遍地。因此地生长黄果树而得名。 芦迪岩(Ludi Yah) 在广西桂林市西北郊光明山。因附近生长芦草,用以做笛而得名。岩洞雄奇瑰丽,萦回曲折,游程约500米。 橘子洲(Juzi Zhou) 在湖南省长沙市的湘江中。据《太平寰宇记》:橘洲在长沙县西南二公里江中,时有大水,诸洲皆没,惟橘洲独浮,上多美橘,故以为名。 历史地名由来 西河郡(Xihe Jun) 战国郡名。又名河西。原为秦地,后入于魏。战国魏文侯置为郡,以其地河水(黄河)之西而得名。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洛水以东地区。 上郡(Shang Jun) 战国郡名,原为戎翟居地,后为魏文占。魏文侯置为郡。当以地处洛水之上,故以上郡得名。辖境包括今陕西东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 河东郡(Hedong Jun) 战国郡名。原为晋国地,战国属魏。魏惠王置郡。当以地处河水之东得名。辖境相当于今山西西南地区。 汉中郡(Hanzhong Jun) 战国郡名。原为巴蜀地,后入于楚。秦惠王置郡。据《华阳国志》,以其地在汉水中游得名。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地区。 巴郡(Ba Jun) 战国郡名。原巴族居地,周武王时受封为巴子国。郡以国得名。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东部。 陇西郡(Longxi Jun) 战国郡名。原西戎所居地,战国时属秦。秦昭襄王置郡。据东汉应劭曰,以其地处陇山之西,故名。辖境相当于今甘肃东南部。 黔中郡(Qianzhong Jun) 战国郡名。原为蛮夷所居地,后属于楚。楚威王时置郡。当以今武陵山区古有黔山得名。辖境相当于今湖南西北部。贵州东北部及四川东南部地区。 巫郡(Wu Jun) 战国郡名。原为蛮夷所居,后属楚。楚威王时置郡。据《方舆纪要》以境内巫山得名。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巫山县及湖北西部地区。 上谷郡(Shanggu Jun) 战国郡名。燕昭王置郡。据《晋书地道记》:以其地处大谷之上,故以为名。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西北部地区。 渔阳郡(Yuyang Jun) 战国郡名。燕惠王六年置郡。以郡领渔阳县得名。据应劭解释:县在渔水之阳,故名渔阳。辖境相当于今密云水库以西地区。 宛郡(Wan Jun) 战国郡名。楚悼王置为郡,当以在今南阳市的古宛城得名。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南阳盆地及淮河上游地区。 南阳郡(Nanyang Jun) 战国郡名。秦昭襄王置郡。据《释名》:以其地处中原之南,又居汉水之阳,因以为名,辖境相当于今河南西南部和湖北北部。 陶郡(Tao Jun) 战国郡名。秦昭襄王置。以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古曹国都邑陶丘得名。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部定陶、巨野及汶上等地区。 大宋郡(Dasong Jun) 战国郡名。魏昭王时置郡。以其地原为古宋国所在得名。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东部陶丘、夏邑及江苏、安徽、山东等部分地区。 上党郡(Shangdang Jun) 战国郡名。战国时韩置郡。据《释名》:党,即处所,以其地势高昂,郡处高地之上,故名上党。辖境相当于今山西东南部;沁水以东地区。 三川郡(Sanchuan Jun) 战国郡名。韩宣王置郡。据三国韦昭曰:以其地处河(水),洛(水),伊(水)三川之间得名。辖境相当于今黄河以南的河南西部地区。 雁门郡(Yanmen Jun) 战国郡名。赵武灵王置那。郡境有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两山对峙如门,雁度其间,故以名郡。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集宁等地。 代郡(Dai Jun) 战国郡名。赵惠文王置郡。以其地原为古代国所在,故以名。辖境相当于河北西北部和山西东北部。 钜鹿郡(Julu Jun) 战国郡名。当以今河北平乡县西南古钜鹿城得名。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东南部。 陈郡(Cheng Jun) 战国郡名。以今河南淮阳县原楚都郢陈所在,故以为名。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东南及安徽西北部。 薛郡(Xue Jun) 战国郡名。境内原为古薛国所在,当以为名。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部曲阜、济宁、枣庄等地区。 九江郡(Jiujian Jun) 战国郡名。应劭曰:以其地有九条江同时向东南入长江,故名。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南部,河南东南部及江西大部分地区。 长沙郡(Changsha Jun) 战国郡名。据《元和郡县志》:以其地方有万里沙祠,故名。辖境相当于今湖南中部、东部及江西西北部地区。 会稽郡(Huiji Jun) 战国郡名。据《通考》:当以今浙江绍兴南之古会稽山得名。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东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 齐郡(Qi Jun) 战国郡名。因原齐国地,故以为名。据《史记》因其地有“天齐渊”,故称齐国。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北部。 岱宗(Dai Zong) 山名,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县。古代认为泰山为众山所宗,故称贷宗,或名岱岳。《淮南子·坠形训》:“中央之美者,有岱岳”,即此。后代诗文中亦以岱宗为泰山的美称。杜甫《望岳》:“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就是赞叹泰山巍峨雄伟的名句。 云楚(Yun Meng) 古大泽名。在今湖北境内的长江南北两岸。一说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世大部分已淤为平陆。汉时所称云梦在今湖北监利西北。其中有台名高唐,相传即楚王(怀王、襄王)游云梦遇巫山神女处。 雷池(Lei Chi) 在安徽省望江东南。古雷水自湖北黄梅流经安徽宿松,到望江东南积而成湖,故称雷他。东晋大将温峤曾坐镇于此。他的朋友庾亮,见峤重兵在握,恐为东晋皇室猜忌,曾有书寄峤要他谨守原防,“无过雷池一步”。后世便以“不越雷池”作为循规蹈矩,不超越自己职责范围的警语。 沧浪(Cang Lang) 古水名。在今湖北境内。为古汉水支流之一。《尚书·禹贡》有“嶓冢家(传为禹时的山名)导漾,东流为汉,又东流为沧浪之水”的记载。或谓今汉水,夏水即古之沧浪水。一说沧浪为水青苍色貌。《孟子》有:“沧浪之水情兮,可以灌我足。” 乾时(Qian Shi) 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临淄西。因旧时其地有时水(今名乌河),遇旱即干涸,故名其地曰乾时。 长勺(Chang Shao) 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莱芜东北。相传为商长勺氏居地,故名。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发生战争于此。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但鲁师在曹刿的指挥下,战前做好了“取信于民”的工作,战时采取“敌疲我打”的办法,并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反击,终于以弱胜强,大败齐师。史称“长勺之战”。 昆阳(Kunyang) 战国魏邑。故址在今河南叶县,因地当昆水之北,故称昆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凤,王常领导的绿林军,以一比二的兵力,击败王莽军四十三万于此,随即分兵进占洛阳,直捣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史称“昆阳之战”。 辰阳(Chenyang) 战国时楚地。在今湖南辰溪。屈原《九章·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即此。枉渚为古沅水支流之一,一称枉水或枉陼与辰阳同属楚国境。 碎叶(Suiye) 古城名。以其地临碎水(今楚河)而得名。一称素叶水城。故址在今吉尔吉斯北部的托克马克附近。唐贞观初,玄奘赴印度曾经此地。公元679年,安西都护府王方翼曾因其旧城改筑新城。一说唐诗人李白的祖先,于隋末徙居中亚即定居碎叶,李白即诞生此城,至五岁始随其父迁居绵州的彰明(今四川江油县)。 白帝城(Baidi Cheng) 在今四川奉节县(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的白帝山上。为东汉公孙述所筑。因述自号白帝,故名。《水经注》称其城“周回二百八十步,西南临大江,窥之眩目”。公孙述建成此城后,即移鱼腹县(今四川奉节县)治此。时东汉建安以来,历为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治所。世 传的“白帝城托孤”即指此。 秦川(Qiachuan) 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古属秦国地,故后世称其地为秦川。三国鼎立时是曹魏的主要根据地。 华阳(Huayang) 古地区名。因在华山之阳而得名。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南、贵州一带,东晋常璩作《华阳国志》十二卷,记载了从远古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间巴蜀、汉中、南中地区的史事。 昌南镇(Changnan Zhen) 东晋置。在今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岸上。因当昌水之南而得名。一称新平镇、陶阳镇。境内水土宜陶。南朝陈时即以产“昌南瓷”著名。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其瓷远销国外,有“瓷都”之称。乃改昌南镇为景德镇。据今人考证,外国人称中国为“China”就是因“昌南”瓷闻名于世而得名的。因而“China”一词在英语里即指“中国”,又指瓷器”。 梁山泊(Liangshan Bo) 一作梁山泺,在今山东粱山与郓城县问。古为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泽水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环山一带为梁山泊。五代至北宋时,因黄河决水多入其内,泽面增大。宋徽宗宣和年间名扬朝宇的宋江起义即以此为根据地。 大都(Da Ou) 元帝都。故址在今北京市。位于金中都东北。蒙古至元四年始建,于至元二十年(1283年)建成。忽必烈于至元八年称大都。即大都城之意。 三元里(Sanyuan Li) 在广州市北郊。因其地有三元庙而得名。鸦片战争时(1841年)广州人民于此组织平英团,与英侵略者进行斗争。解放后于此建立抗英斗争烈士纪念馆。 玉门关(Yumen Guan) 在敦煌县城西北八十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故名,现存城垣完整。 嘉峪关(Jiayu Guan) 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城在嘉峪山麓,故名。 山海关(Shanhai Guan)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十五公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在此构筑长城,建关设卫,因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关在山海之间而得名。 殷墟(Yinxiu) 在河南安阳市西北约二公里。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其北的洹河两岸地区,东西长约六公里,南北宽约四公里。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于此,称北蒙,亦称“殷”。周灭殷后,渐趋荒芜,故称殷墟。 山名由来 喜马拉雅山(Himaaya Shan)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境内。东西长约2450公里,南北宽约200~350公里。位于中、尼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8848.13米)(2005年珠测数据为8844.43m,天津四注)为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系梵语,意为雪巢,以山势极高,远出雪线之上,终年冰雪不解,故名。 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 Feng) 喜马拉雅山主峰。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接界处。海拔8848.13米(2005年珠测数据为8844.43m,天津四注),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系藏语,意为“后妃神女”。传说为“第三神女峰”。相传,在高高的雪山峰群中,从前住着五个妖女姊妹,后来莲花生大师前来教诲开导,把他们变成了仙女,统称“次仁切阿”,意为“长寿五姊妹”。他们的名字是:1.扎西次仁玛;2.丁结协桑玛;3,米约洛桑玛;4.觉班珍桑玛;5.达格卓桑玛。珠穆朗玛峰就是这五姊妹中的第三个,即“米约洛桑玛”,意为不动善慧仙女。 冈底斯山(Gangdise Shan) 地处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喜玛拉雅山相平行。海拔约6000米。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冈”系藏语“雪”之意,“底斯”系梵语,意为“雪人”。据《辞海》:“冈底斯”藏语意为“众山之主”。 唐古拉山(Tangula Shan) 一称当拉山。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及青藏边境。“唐古拉山”,系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 念青唐古拉山(Niahqentanglha Shan) 斜贯西藏自治区境内。西接冈底斯山,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伯舒拉岭相接。“念青唐古拉”系藏语,意为“严厉平川神”。据《西域同文志》:年沁为“勇”、“灵应”,塘为“甸”,拉为“神”,冈里为“雪山”,意为山间有甸,多积雪,而其神又能灵应。一说“念青”系三大神名之一,唐为“大草坝”,即草原神之意。 横断山脉(Hengduan Shanmai) 在川、滇两省西部及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走向山脉的总称。自西而东有色隆拉岭、伯舒拉岭、怒山、宁静山、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等。海拔2000~6000米。因山脉南北走向,横隔东西间交通,故名。 喀喇昆仑山(Karakorum Shan) 又称尼蟒依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克什米尔东北部。西北——东南走向,长约400公里。主峰乔戈里峰(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喀喇昆仑”系维吾尔语,意为“黑色巨石”,引申为“巍峨的巨石”之意。此“昆仑”与“昆仑山”之“昆仑”非一词。参见“昆仑山”条。 昆仑山(Kunlun Shan) 横贯新疆、西藏、青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西长约2,500公里。最高峰公格尔山海拔7719米。据《辞海》:昆仑为“广大无垠貌”之意。据《史记·大宛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天子按古图书,名曰昆仑。”据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昆仑即于阗文‘南方’,昆仑山犹云‘南山’。”汉文史籍又称昆仑山为南山。 可可西里山(Hoh Xil Shan) 一译可可稀立山。横贯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及青海省西南部。为昆仑山脉南支。海拔6000米左右。“可可西里”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山粱”。 巴颜喀拉山(Bayan Har Shan) 地处青海省中部偏南,为昆仑山脉南支。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西北——东南走向,海拔5000~6000米。“巴颜喀拉山”系蒙古语,意为“富饶黑色的山”,引申为“富饶巍峨之山,”或“富饶美丽的山”。 阿尼马卿山(A'nyemmaqen Shan) 即积石山,一称玛积雪山。在青海省东南部,延伸到甘肃省南境。为昆仑山脉中支。西北——东南走向。阿尼马卿似为藏语,意为“爷爷山”。 天山(Tian Shan) 横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西端伸入前苏联中亚,全长2500公里,宽250~300公里,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35米。“天山”意为耸入云天之山。突厥语曾称天山为腾格里山,也是“天山”的意思。史籍上曾称白山、祁连山、时罗漫山等。 阿尔泰山(Altay Shan)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到哈萨克斯坦境内,西北——东南走向,全长2000余公里。“阿尔泰”系突厥、蒙古语,意为“金”。因此山产金,故名。 阿尔金山(Altun Shan)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锦延到青海、甘肃两省边境,东北——西南走向,海拔3500~4000米。“阿尔金”系突厥语“阿尔屯”,音意兼译之名,意为“金”。 祁连山(Qilian Shan) 为甘肃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因在河西走廊南部,亦称南山,东北——西南走向(应为西南——东北走向,天津四注),全长1000公里。“祁连”,系匈奴语,意为“天”、“青天”。 秦岭(Qing Ling) 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为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广义的秦岭西起甘、青两省边境,东到河南省中部。狭义的秦岭指陕西省境内一段。海拔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3767米。因陕西为古秦国地,故名秦岭。 大巴山(Daba Shan) 简称巴山。广义的大巴山系指绵延川、甘、陕、鄂四省边境山地的总称。西北——东南走向,海拔2000~2500米。主峰大神农架3053米。据《说文》:“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因此山产此物而得名。 阴山(Yin Shan)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全长12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据《史记·秦始皇记》:“自榆中□河以东,属之阴山。”据清段注《说文解字注》:“阴,暗也,暗者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今长城内外沿边诸山多属阴山山脉,阴山得名由此。阴山,似因在狼山和大青山之北,故名。 兴安岭(Xing'an Ling) 黑龙江省北部山脉的总称。西为大兴安岭,东为小兴安岭,“兴安”系满语,意为“极寒处”,因气候寒冷,故名。 大兴安岭(Daxing'an Ling) 在黑龙江省西部,南端延伸至辽、吉两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边境,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主峰索岳尔济山。兴安系满语,意为“极寒处”,因气候寒冷,故名。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相对而得名。 长白山(Changbai Shan) 为辽、吉、黑三省东部和中、朝边境东北部山地的总称。东北——西南走向,海拔200~2000米。此山积雪冬夏不化,故名长白山。 太行山(Taihang Shan) 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米,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太”,“极大”之意,古通“大”、“泰”,太行山,古称太形山,古代“形”、“行”音同,因山形高大,故名。 大别山(Dabie Shan) 在豫、鄂、皖三省边境,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西北——东南走向,为长江、淮河分水岭,海拔1000米左右。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 武夷山(Wuyi Shan) 广义的武夷山脉在江西、福建两省边境,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米左右,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狭义的武夷山在崇安县城西南10公里。为福建第一名山。相传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名。又传说,在唐尧时代,彭祖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彭武,彭夷。兄弟二人不辞辛劳为大家凿通水道。人们为纪念二兄弟,特把他们开挖河道时堆叠起来的土石山称作武夷山。 武陵山(Wuling Shan) 在湖南省西北部及湖北、贵州两省边境。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米左右,主峰梵净山(2494米)在贵州省江口县境。 六盘山(Liupan Shan)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和甘肃东部,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高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名。 马鬃山(Mazong Shan)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北端,西北——东南走向。山形破碎,如马鬃状,故名。 三危山(Sanwei Shan) 在甘肃省敦煌东南,俗称升雨山,屑祁连山脉。三峰耸峙,其势欲坠,故名。相传,三危山,原叫牛脊梁山,清早挂太阳,晚上挂月亮,照得满山通亮。一天,天狗跑上山,把太阳和月亮偷了去,准备吃掉。当地有兄弟三人叫大危、二危、三危,便组织乡新赶走天狗。可赶走了,它又来,于是三危兄弟就站在山上,守护日月。天长日久,站在牛脊梁上的三危兄弟变成了挺拔的三座山峰,人们就叫三危山。 达坂山(Daban Shan) 在青海省东北部,属祁连山脉,为湟水大通河分水岭,海拔4000米左右。“达坂”系蒙古语,意为“山岭”。 托来山(Talai Shan) 在青海省西部,属祁连山脉,西北——东南走向,宽30公里。“托来”系蒙古语,意为“有柴禾的”。 雅拉达泽山(Yagradagze Shan) 在青梅省中部,属巴颜喀拉山脉,海拔5442米。“雅拉达泽山”系藏语,意为“牛山神峰”。 骊山(Li Shan) 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南,海拔800余米,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系秦岭山脉一支峰。相传,很久以前,天的一角突然塌了下来,把地的一角也给砸塌了,女娲及其两个女儿便为人间补天补地,由于上天太慢,小女儿变作一匹苍色骏马,为人间补好了天,补好了地。由于这个飞马长得俊秀美丽,人们亲切叫她“骊马”。她看到大地上山清水秀便不愿离去,日久天长,便化作大山,人们称此山为骊山。 崂山(Lao Shan) 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40公里处,海拔1133米。曾叫牢山、二劳山、鳌山等。据清代顾亭林的《劳山考》:崂山即“登之者劳”。意思是说崂山崖壁险削,重峦窈窕,攀登时非常劳累,于是便取名“劳山”,后来又改名“崂山”。 九嶷山(Jiuyi Shan) 又叫苍梧山,在湖南省宁远县城60公里。此山有九峰,最高的叫舜源峰,海拔1200米。此外还有娥皇、女英、萧韶、石城、石楼、桂林、杞林、朱明八座峰,游人观后,为之惊疑,故名“九疑”,后又改为“九嶷山”。 太白山(Taibai Shan) 古山名。在今陕西武功县南45公里。其山高入云际,终年积雪,旧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的谚语。李白《古风》的“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的诗句,就是言其山之高峻,上与星辰光辉相映,景色壮丽无比。因冬夏山顶积雪,望之皓然,故名太白。 汗腾格里峰(Hantengri Feng) 天山主峰之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侧,中、哈边界上。海拔6995米。“汗腾格里”系突厥语,“汗”意为“王”,“腾格里”意为“天”,即“天王峰”之意。 婆罗科努山(Borohoro Shan) 一称博罗霍洛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西北部,属天山西段,东西走向。“婆罗科努”系蒙古语,意为“灰色的院子”。 博格达山(Bogda Shan)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准噶尔盆地东,东西走向,主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博格达”系蒙古语,意为“圣山”。 哈尔里克山(Halik Shan) 一称喀尔力克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哈密盆地北缘。东西走向,主峰海拔4266米。“哈尔里克”系维吾尔语,意为有“有雪的”。 火焰山(Huoyan Shan)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中北部,海拔约500米。此山主要以红砂岩所构成,因夏季气候干热,山体呈现红色,故名火焰山。 慕土塔格山(Muztagata Shan)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为昆仑山高峰之一,海拔7546米。“慕士塔格”系维吾尔语,意为“冰山”。维吾尔族又称“慕士塔格阿塔”,意为“冰山之父”。传说,慕士塔格山既无冰,也无雪,满山是绿草和宝石。山顶有一泉水,泉傍长着奇花异草,争芳斗艳。这里被仙女看守,不许人间男女进入。一天,来了位塔吉克人,为了和山顶上漂亮的姑娘结婚,决心翻山越岭到此为心上人采几朵鲜花。他趁看守仙女睡着时,采了一束白花,一束红花。他正要下山,被仙女发现,变作一巨人拦住去路。他一看战不过她,便讲了采花的缘由,并说;“你不放我过去,我就带着鲜花一起跳下悬崖。”仙女受感动,冒着风险让他把花带到人间。然而这违反了玉帝的天规,仙女被天兵捉去锁在山顶上。她的眼泪凝结成冰,山上的积雪就是她在苦难中熬白的头发。 公格尔山(Kongur Shan)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昆仑山高峰之一,海拔7719米。“公格尔”系柯尔克孜语,意为“深灰色的”。 公格尔九别峰(Kongur Tobe Feng) 又称小公格尔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高峰之一,海拔7595米。“公格尔九别”系柯尔克孜语,意为“深灰色的峰顶”。 乔戈里峰(Qogir Feng)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喀拉昆仑山主峰,海拔8611米,为世界第二峰。“乔戈里”似为藏语“白神女”之意。这里白雪皑皑,是世界上冰雪分布最多的山地,仿佛似白色神女。 帕米尔高原(Pamir Gaoyuan) 曾称“波谜罗”、“播密川”、“葱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与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接界处,有“世界屋脊”之称。海拔平均5000~5500米。“帕米尔”,一说系柯尔克孜语,意为“高山平地”或“寂寞”;一说系古波斯语,意为“平屋顶”;一说来自印度神话中的“梅鲁山下”,传说梅鲁山为世界中心,帕米尔为其讹音。 罗霄山(Luoxiao Shan) 为湖南、江西两省边境山地的总称。南北走向,山势峰峦叠嶂,云雾飘渺,如接九霄之状,故名。 武功山(Wugong Shan) 在湖南、江西两省边境,属罗霄山北段,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500米以上。武功,似因此山多有习武之人而得名。 九岭山(Jiuling Shan) 在江西省西北部及湖南省东北边境,东北——西南走向,主峰五梅山海拔1517米。以其山脉有九座突出的山峰(九岭),故名。 大庾岭(Dayu Ling) 五岭之一。在江西、广东两省边境,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米左右、主峰帽子峰1058.4米。相传汉武帝伐南越,监军庾胜筑城于此,因名。一说山形似廪庾而名。 凌云山(Lingyun Shan) 位于江西省宁都县西北部,东韶乡境内,海拔1454米。因气势磅礴,耸入云端,唐代易名凌云山。 庐山(Lu Shan) 在江西省北部。有汉阳、香炉、五老等峰耸峙。相传秦末有匡俗兄弟七人庐居此山。因而得名。一说以庐江得名。据今人研究:“庐”系古越语地名,意为“山麓”。 天目山(Tianmu Shan) 在浙江省西北部,东北——西南走向,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据《元和郡县志》:“山有两峰,峰顶各有一池,左右相对,如人双目,故称天目。” 会稽山(Huiji Shan) 在浙江省中部,为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与曹娥江分水岭,约南北走向。相传夏禹至苗山大会诸侯,计功封爵,故名会稽。 雁荡山(Yandang Shan) 在浙江省东南部,分南、北两山。南雁苗山主峰九峰尖,海拔1237米;北雁苗山海拔1057米。旧传山顶有荡,秋雁归时多宿此,故名。 希夏邦马峰(Xixabangma Feng) 在西藏自治区南部聂拉木县境,喜马拉雅山高峰之一,海拔8012米。“希夏邦马’系藏语。“希夏”意为“死肉”、“尸体”,“邦马”意为“草坪”。 宁静山(Ningjing Shan) 在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入云南省称云岭。为金沙江、澜沧江分水岭,海拔4000~5000米。藏语称邦拉岭,意为“草岭”。 纳木那尼峰(Naimona'nyi Feng) 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昔兰县境,为喜马拉雅山东段高峰之一,海拔7694米。“纳木那尼”系藏语,意为“主妇双鼻峰”。 五岭(Wu Ling) 即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故名五岭。在湘、赣、粤、桂等省区边境。 五岳(Wu Yue) 古为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传说群神所居,历代帝王祭祀于此。《尔雅·释山》有两种五岳说。据今人考证,五岳制度始于汉武帝。汉宣帝确定以今河南的嵩山为中岳,山东的秦山为东岳,安徽的天柱山为南岳,陕西的华山为西岳,河北的恒山为北岳。其后始改以今湖南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成定制。明代始以今山西浑源的恒山为北岳,清代移祀北岳于此。 伯舒拉岭(Boxoila Ling) 在西藏东部,为横断山的一支。“伯舒拉”,系藏语,意为“勇士山麓”。 狼牙山(Langya Shan) 在河北省易县西部,北临易水。山峰挺拔,形势险要,状如狼牙,故名。 五台山(Wutai Shan) 在山西省东北部,东北——西南走向。北部割切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缓,故名。据《水经注》:“山五峦巍然,故谓之五台。”主峰北台顶,海拔3058米。 吕梁山(Laliang Shan) 在山西省西部,黄河和汾河间,东北——西南走向。北接管涔山,西南至禹门口接龙门山,长达400公里。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吕梁。 霍山(Huo Shan) ①一称太岳山。在山西省中部,汾河东岸,东北——西南走向。据《尔雅》:“大山宫小山,霍。”即大山围绕小山曰霍。②安徽省霍山县西,即天柱山。据《尔雅》:“霍山为南岳。” 马鞍山(Ma'an Shan) ①在安徽省东部马鞍山市境内,长江南岸低丘,山形似马鞍,故名。②在安徽省南部祁门县西北,海拔1274米。 鹫峰山(Jiufeng Shan) 在福建省北部,东北——西南走向,主峰九仙岩在屏南县西。风景秀丽,为闽北名山,因山峰如鹫,故名。 杉岭(Shan Ling) 一称大杉岭。在闽、赣两省边境,绵延于江西省黎川县与福建省光泽、邵武等县,东北——西南走向,因山多杉树,故名。 中央山(Zhongyang Shan) 纵贯台湾省本岛中部偏东,近南北走向,长320公里,主峰秀姑峦山海拔3833米。因山纵贯台湾岛中部,故名。 嵩山(Song Shan) 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高峰有三:东为太室山(1440米),中为峻极山,西为少室山。“嵩”,山高之意。传说,上古时候,玉帝有五个保驾大将,其中有个叫山高,论文才,为众天将所不及。玉帝让他镇守中原。山高天将下凡后,一手持天书,一手拿着镇世宝刀,在那里舞动三下,中原大地很快涌出一座大山。再舞三下,大山随即分为二支,出现了七十二峰。五帝见此,心中高兴,可不知给“天下奇山”封什么名字好。一个随从悄悄说:“陛下,你看山高天将长高与山一样俊美啊!”玉帝大悦,说,“‘山’与‘高’合在一起不是(‘嵩’字吗?就叫‘中岳嵩山’吧!” 伏牛山(Funiu Shan) 在河南省西南部,属秦岭东段,西北——东南走向,为淮河和汉江分水岭。山形如伏牛,因以得名。 熊耳山(Xiong'er Shan) 在河南省西部,秦岭东段支脉,东北——西南走向,主峰全宝山,海拔2094米。以两峰状若熊耳得名。 鸡公山(Jigong Shan) 在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据《重修信阳县志》:鸡公山“怪石特陡,峭拔凌云,状类鸡公”。鸡公即公鸡。 连云山(Liamyun Shan) 在湖南省东北部,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1600米。因山高入云,故名。 君山(Jun Shan) 一名湘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相传为舜妃湘君游处,故名。一说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居此,一说秦始皇南巡泊此,故名君山。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走到湘水之畔,遇到狂风船翻人亡。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在山上修了二妃墓。因为二妃又称君妃,所以后人又将洞庭山改名为君山。 岷山(Min Shan) 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川、甘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为长江、黄河分水岭。岷通泯,据《集韵》:“泫泯,混合也。”又据《文选司马相如赋》:“眩眠,目不明貌。” 摩天岭(Muotian Ling) 川、甘两省边境大山,东西走向,西接岷山,东接米仓山,为白龙江、涪江分水岭,海拔3000米左右。山高云大,山峰好像插入云天。当地人们形容:上可以与天相摩,故称“摩天岭。” 剑门山(Jianmeng Shan) 古称梁山,在四川省北部,东北——西南走向,长达70余公里。有剑门七十二峰,峭壁中断,两崖相嵌,形似剑门,故名。 云雾山(Yunwu Shan) 在贵州省贵定县东,苗岭高峰之一,海拔1806米。因云雾弥漫,故名。 云岭(Yun Ling) 在云南省西北部。近南北走向。为澜沧江、金沙江分水岭。山势高峻,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高山部分终年积雪,故又称大雪山。因山高多云,故名云岭。 神农架(Shengnong Jia) 在湖北省西部,大巴山东部,海拔3053米。相传上古时代神农氏在这里遍尝百草为民除害,故名。据《本草纲目》:“神农氏出,始尝草别谷,以教民耕艺,又尝草别药,以救民疾夭。” 蒙山(Meng Shan) 在江西省上高县城西南,为幕阜山脉余脉,海拔1004.2米。据《上高县志》:“峭壁横险,厥材千寻,常有白云青霭蒙蔽其上,故曰蒙山。” 华山(Hua Shan) 古称西岳。在陕西省华阴县,属秦岭东段,海拔1997米。有壁立千仞之势,因远望其形如华(花),故名。因其西有少华山,故又名太华山。传说,大禹在人和神的帮助下,把黄河引出了龙门,来到潼关,又被连在一起的山西中条山和陕西华山挡住去路。这时有位河神巨灵足踏中条山,手荡华山,将此山一分为二,让黄河从中流过,归入大海。可是由于用力过猛,好端端的华山也被掰裂,一高一低,成为二半。高者就是华山,低者就是少华山。 泰山(Tai Shan) 在山东省中部,与鲁山相连,长约200公里,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县城北,古称东岳,海拔1524米。山峰峻拔,雄伟壮丽。泰山,原称“大(太)山”,后称“岱山”。据《说文》:“岱,大山也,从山,代声。”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城中取大之山,故曰大山”,“大俗写为太”,可见“大”“太”相通。而太、泰通假,故泰山为“大山”之意。据《书泰誓疏》:“泰,大之极也。”泰山,为五岳之一,又称东岳。汉武帝曾称它:“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九华山(Jiuhua Shan) 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旧名九子山。据《九华山志》:“九华山原名九子,是以一岩之名名全山。今全山名改,而本岩名不改。”九子岩又称九子峰。其峰之上,复有小峰九个,状若九个神态不同的儿童正在嬉戏,故名。据说九子山改为九华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为。李白与友对诗。诗成,李白作序云:“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按图征名,无所依据……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 锦屏山(Jinping Shan)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镇南,山体近于圆形,主峰海拔427米。据《读史方舆纪要》:“上有双峰如削,俗称马耳峰。”明天启年间更名青龙山。清康熙十三年(1874年)改今名,取海州“锦丽屏峦”之意。 贺兰山(Helan Shan)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北部,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200多公里,最高峰3556米。山势巍峨险峻,为银川平原西部的天然屏障。遥望山脉,宛如骏马,蒙古语谓骏马为“贺兰”,故名。相传很古的时候,这里住着一个部落,名叫“鞨拉”。这个民族人人都爱马,认为马就是神。而且贺兰山周围,也曾有过似马的野兽,叫“鞨拉”。那马被当做图腾崇拜的对象,于是部落起名“鞨拉”,山名也叫“鞨拉”,以后随语言传讹,“鞨拉”变为贺兰。 麦积山(MaiJi Shan) 在甘肃省天水县城东南约30公里山中。山上有麦积石窟,系后秦时修建。因山崛起一峰,如农家积麦之状,因有此名。 贡嘎山(Gongga Shan) 在四川省康定县城南55公里,为大雪山主峰,海拔7590米。“贡嗄”系藏语,“贡”意为冰雪,“嘎”意为白色。 峨眉山(Emei Shan) 在四川省蛾眉县城西南7公里,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山势逶迤,“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故名。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五指山(Wazhi Shan) 在海南岛中部的琼中县境,主峰高1879米,为万泉河、陵水、昌化江分水岭。因五峰耸立、形似五指而得名。 白云山(Baiyun Shan) 在广东省广州市北郊,由三十多座山峰组成,面积2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因峰顶常有白云飘绕,故名。 韶山(Shao Shan) 在湖南省湘潭县城西40公里。四周峰峦耸峙,气势磅礴,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相传虞舜南巡经过此峰,演奏韶乐,因而得名。 天台山(Tiantai Shan) 在浙江省东部,主峰华顶山海拔1098米。巅有巨大平台,广数亩,高百余仞,四面皆陡壁,仅石磴一径可上,巧若天造,因以名山。 大洪山(Dahong Shan) 原名东山。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为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一。宋末因随州遭兵乱,荆湖制置使孟珙迁随州大洪山众于武昌,井徙大洪山寺额于此,遂延呼为大洪山。传说,唐代有个人叫张百忍,他因幻想成仙,曾在此山中结庐修身养性。此人心地善良,善于忍耐,故法号称“慈忍”。有一年大旱,百日无雨,禾苗枯黄。当时许多乡民来找慈忍禅师,请他拜天求雨。慈忍同情灾民,登上山顶,向天求祷。后来没过几日,这里竟然大雨倾盆,山洪暴涨,水势凶猛。人们看到这样少见的洪水从上滚滚而来,无不称赞慈忍显灵,于是便将此山改称大洪山了。 龟山(Gui Shan) 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城北,为武汉市名胜古迹之一。相传大禹治水到此,遇一水怪作乱,数载不克,后灵龟自空飞扑,怪身始降伏,治水遂得以成功,事后灵龟作为一山,名为龟山。 王屋山(Wangwu Shan) 在河南省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据说山有三重,丘陵环抱,谷深洞幽,其状若王者之屋,故名。《列子·汤间》中“愚公移山”的故事相传即发生在此。 大泽山(Daze Shan) 古称九青山。在山东省严度县城北35公里,主峰海拔800米。明代龙文明著文,谓“群山环抱而易出泉,遂汇为大泽”,因易现名。 五峰山(Wufeng Shan) 在山东省长清县城东南20公里,为泰山之脉。因有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峰而得名。 黄洋界(Huangyang Jie) 在江西省井冈山北,海拔1343米,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站在黄洋界哨口举目瞭望,数百里群山起伏,尽收跟底。山下白云翻滚,有如一片汪洋大海,故称黄洋界。 九仙山(Jiuxian Shan) 在福建省德化县境内,海拔1658米。据《德化县志》记载,“相传昔有隐士九人居此仙去”,因而得名。 鼓山(Gu Shan) 在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最高点海拔969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故名。 黄山(Huang Shan) 秦称黟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今名。在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间,为我国著名风景区之一,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因传说黄帝在此修身炼丹,故名黄山。 小孤山(Xiaogu Shan) 俗称小姑山。在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0公里长江中,一峰独立,故名孤山,为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而言。传说,以前桃花巷住着一位美丽聪慧的少女,名叫小姑,同自己的恋人彭郎一起投江,化作二座石山,永远耸立在大江两边,朝夕相望。即小孤山是因小姑山得名。 八公山(Bagong Shan) 在安徽省淮南市西,淮水之南,淝水之北。相传西汉时淮南王刘安与八位友人炼丹于此,故名。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发生于此。 江郎山(Jianglang Shan) 在浙江省江山县城东南25公里处,山高824米。传有江氏兄弟三人登巅化石,因名。 巾子山(Jinzi Shan) 在浙江省临海县东南,高约100米,濒灵江、连小固山两峰,形如蛤帻。相传皇华真人升天时巾帧下坠,化为此山,故名。 普陀山(Putuo Shan) 在浙江省东北部,为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1.3米,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唐大中(847~860年)年间有一印度憎来此自燔十指,“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法圣地。佛经有观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说,因名普陀山。 莫干山(Mogan Shan) 在浙江省德清县城西北13公里,主峰塔山海拔719米。相传春秋末年,莫邪、干将夫妇为吴王阖闾所召,在此铸剑,剑就身亡,后人以其名名山。 五云山(Wuyun Shan) 在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南面,濒临钱塘江,海拔344米,高耸入云。相传古时有五色瑞云萦绕山巅,因而得名。 三山(San Shan) 在江苏吴县东山西南太湖中,为一三峰相连的山岛。相传因春秋末期有吴妃姊妹三人,各居一峰而名。 虎丘(Hu Qiu) 又名海涌山。在江苏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距城约3.5公里。春秋晚期,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相传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名。” 云龙山(Yunlong Shan) 在江苏省徐州市南郊,和平路南,海拔130多米,长约3公里,连绵九节,好像一条卧龙,故叫九节龙。相传刘邦隐在山中,山上有一股云气,形象似龙,故称云龙山。 钟山(Zhong Shan) 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门外,主峰海拔448米。孙权为避祖讳,改钟山为蒋山,宋复名钟山。又因山上有紫色页岩层,阳光照映,远望呈现紫金色,又叫紫金山。 汤山(Tang Shan) 在江苏省南京东麒麟门外,距城约30公里,海拔333米。山东南有汤涧,发源于汤泉,故称汤山。因北京有汤山,又称南汤山。 龙骨山(Longgu Shan) 在黑龙江嘉荫县境内,黑龙江右岸,长约20公里。由黑龙江边往里延伸300米范围内,埋藏有丰富的恐龙化石,故名。 千山(qian Shan) 在辽宁省鞍山市东20公里,为东北地区三大名山之一,海拔700多米。山中奇峰迭起,塔寺棋布,共有峰峦九百九十九座,以其近千,故名千山。传说,辽东地区一共耸立着999座山,有位和尚一座一座攀登,他几乎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把这999座山游历完,只差一座山没有凑够整数,不免有些遗憾。因此,他决心再造出一座山来。后来人们就把他最后云游的这座山叫做“千山”了。 河名由来 塔里木河(Tarim He) 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上源有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据《突厥语大词典》“塔里木”系突厥语,意为“注入湖泊和沙漠里的支流”。—说系维吾尔语“脱缰之马”或“宜于耕种之地”此说误。 阿克苏河(Aksu He)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部,长224公里。阿克苏系维吾尔语。意为“白水”。一说系维语“让它流吧”之意。 叶尔羌河(Yarkant He)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南部,长1079公里,为塔里木河上游支流。“叶尔羌”系维吾尔语,似为“崖上的城堡”之意。 和田河(Hotan He)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南,塔里木河上游支流,长806公里、含义参见“和田市”条。 喀什噶尔河(Kaxgar He)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部,源出帕米尔高原,为塔里木河上源之一。含义参见“喀什市”条。 孔雀河(Konqi He)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北,源出博斯腾湖,注入罗布泊,全长375公里。“孔雀”系维吾尔语“皮匠”一词的译音。 车尔臣河(Qarqn He)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源于阿尔金山,长700余公里。“车尔臣”似为“鄯善”对音,汉代鄯善国就在此河之滨。含义参见“鄯善县”条。 伊犁河(Ili He)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有特克斯、巩乃斯、喀什河三源,西入独联体境内,金长1500公里。据《西域同文志》:伊犁系“准语”(准噶尔蒙古语)“光明显达”之意。 额尔齐斯河(Ertix He)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北部,西入独联体境内的斋桑泊,全长2960公里。“额尔齐斯”,据《突厥语词典》系突厥语,意为“竟渡”。 拉萨河(Lhasa He) 在西藏自治区中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源出纳木错东,流经拉萨市。含义参见“拉萨市”条。 马泉河(Maquan He) 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别称。藏语称达确藏布,意为好马河。马泉河系藏语达确藏布的意译。 象泉河(Xiangquan He) 在西藏自治区西部,源出冈底斯山。藏语称朗钦藏布,意为“象嘴河”。象泉河系藏语朗钦藏布的意译。 狮泉河(Shiquan He) 在西藏自治区西部,源于冈底斯山,流出国境后称印度河。藏语称森格藏布,意为“狮口河”。狮泉河系森林格藏布的意译。 噶尔河(Gar He) 在西藏自治区西部,源出冈底斯山南坡。“噶尔”系藏语,意为“帐篷”。 艾不盖河(Aibag He) 在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族境内。相传元太祖领兵南下至此,无水饮马,听说前方有一大河,太祖大喜。到河边一看,原是一条小河,不足兵马饮用,不禁叹道:“艾不盖”,意为:唉,太小了。 阿伦河(Arun He) 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呼伦贝尔盟东南,源出伊萨奇山北麓,为嫩江支流。“阿伦”系达斡尔语,意为“清澈的河”。 额尔古纳河(Ergun He)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黑龙江南源,源出大兴安岭。“额尔古纳”系蒙古语,意为“肘”,即河流弯曲如肘形,故名。 大通河(Datong He) 在青海省东北部,源出祁连山脉东段托来南山和大通山之间,长554公里,流入黄河。似因山得名。 昂曲(Ngom Qu) 在青海省东北部,昌都县北部,为澜沧江上游一大支流。“昂曲”系藏语,意为“傲慢河”。 通天河(Tongtian He) 在青海省西南部,长江上游,长约970公里。河谷宽大,又因水从高处流下,故名通天河。取通往云天之意。 马曲(Mar Qu) 在青海省中部,源出雅拉达泽山东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西南缘,注入星宿诲,为黄河上源。“马曲”系藏语,意为黄河。 卡日曲(Kar Qu) 在青海省中部,黄河正源,源于巴颜喀拉山的各姿各雅山北麓。“卡日曲”系藏语,意为紫铜河。 托托河(Togton He) 在青海省西南部,源出祖尔肯乌拉山,流入木鲁乌苏河。“托托”系蒙古语,又称乌兰木伦河,系蒙古语意为“红河”。 长江(Chang Jiang) 我国第一大河。北源楚玛尔河出青海省可可西里山,南源木鲁乌苏河出唐古拉山,汇合为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直门达以下到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在上海市入东海。全长5800公里,古称江,汉代称大江。六朝后称长江,取意长江水长远。在青海藏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长江是从一条神牛犊鼻孔流出的水集成的。这条神牛犊降自于天,卧之于地,其鼻孔潴水很多,水流不尽。难怪现在藏民还称长江为“治曲”,“治”为牛犊,“曲”为河流,大概与这一传说有关。 汉江(Hah Jiang) 一称汉水。源出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入长江,长1532公里。据《史记天官书》:“汉者六金之散气。”据《杨泉物理论》:“汉,水之精也。” 金沙江(Jinsha Jiang) 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直门达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长1981公里。因该河古代盛产沙金,故名。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金沙姑娘的传说。 黄河(Huang He) 我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梅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长5489公里,因水色浑浊发黄而得名。相传黄河是一条黄龙,卧伏在中原大地,它生性暴戾凶残,吞噬黄土,淹没庄稼,坑害人畜。后来被大禹制服。 怒江(Nub Jiang) 一称潞江。我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源于青、藏边境唐古拉山南麓,斜贯西藏自治区东部,入云南省境折向南流,全长3200公里。“怒江”系藏语,意为汉女流汗。相传文成公主进藏到此渡江时,由于劳累而流汗。另一传说文成公主来藏时,嫔婢过此,掩袖大哭,集泪而成此水,故名。 大运河(DaYun he) 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勾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向为历代漕运要道,故名大运河。 雅鲁藏布江(Yarlung Zangbo Jiang) 在西藏自治区南部,上游马泉河源出冈底斯山,南入印度和孟加拉国,全长2900公里。“雅鲁藏布”系藏语,“雅鲁”意为“上谷”,“藏布”意为“江”。 珠江(Zhu Jiang) 为我国南方大河,西江、北江,东江的总称,西江为干流长2129公里。据《广东通志》:“珠江源于三江,合流于城南,中有海珠石,是谓珠江。”旧称粤江。 淮河(Huai He) 源出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苏省入湖泽湖,后入长江,全长1000公里。据《释名》:淮,“围地,围绕扬州北界东至海也”。 海河(Hai He) 我国华北地区最大水系。由湘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卫河五大河在天津市区及其附近汇合而成,东流到大沽口入渤海,全长1090公里。似取入海之河之意。 辽河(Liao He) 我国东北地区大河,有东、西两源,全长1430公里。据《说文》:“辽,远也。另“辽,雨水大貌”。 黑龙江(Heilong Jiang) 河有南、北二源,南源额尔古纳河出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西坡,北源石勒喀河出蒙古北部肯特山东麓,在漠河以西的恩和哈达附近汇合后称黑龙江。《辽史》称萨哈连乌拉,系满语,意为“黑河”。传说,唐代,中原曾派来一位使者到黑龙江去巡视,这个人看到黑龙江的江水为乌黑色,以为这里住着一条乌龙王,于是就称它为“乌龙讧”。以后又有人认为“乌”与“黑”同义,便改称为黑龙江了。 松花江(Songhua Jiang) 黑龙江最大支流,源出吉林省东南白头山天池,入黑龙江,全长1840公里。“松花”系女真语,“松戛里”的对音、由“尚加”,“上江”的音变而来,意为“白色”。 乌苏里江(Wusuli Jiang) 黑龙江支流,上游由乌拉河和道比河汇合而成,全长890公里。从松阿察河注入乌苏里江之点起,到乌苏里江与黑龙江汇合点止,为中、俄界江。乌苏里,系满语,意为“天王”。 鸭绿江(Yalu Jiang) 中、朝两国界河,源出吉林省东南的中、朝边境白头山,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隋称鸭绿水,唐代始名鸭绿江,以水色绿如鸭头,故名。 图们江(Tumen Jiang) 源出吉林省东南中、朝边境白头山,注入日本海,全长439公里。图们江源自“图们色禽”,系满语,“图们”意为”万”,“色禽”意为“河”,取众水聚汇之意。 澜沧江(Lancang Jiang) 我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上源扎曲、吉曲,源出青海省唐古拉山,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县汇合,东南流贯云南省西部,流出国境后称眉公河。澜沧系藏语,意为“月亮”。 永定河(Yongding He) 海河五大支流之一,在河北省西北部,上游桑干河源出山西省北部管涔山,到天津市入海河,长650公里。因下游淤浅,河道迁徙无定,故有无定河之称。清筑“永定大堤”以固河槽,故后称永定河。 桑干河(Sanggan He) 永定河上游,在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长364公里。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 汾河(Fen He) 黄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省中部,源出宁武县管涔山,经太原市南流到新绛县折向西,在河津县入黄河,长716公里。似因原始社会时期居住在这一水域的一个崇拜凤鸟图腾的氏族,以凤为图腾,进而变为族名和地名。即汾河之名似源于凤鸟。凤、风通假,风古音读分。 沁河(Qin He) 黄河上游支流,在山西省东南部,源出沁源县北大岳山东麓,南流到河南入黄河,长450公里。似取浸润之意。 扬子江(Yangzi Jiang) 长江在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得名于扬州城南十五里的扬子津。据明《隆庆仪真县志》:“炀帝既幸江都,春二月遂临扬子津,置扬子宫于方山,扬子之名始此。后因以名镇,而江亦称扬子云。” 清漳河(Qingzhang He) 在山西省东南部,东源出昔阳县东部,西源出和顺县西八赋岭,在左权县泽城附近汇合,东南流到河北省涉县和浊漳河汇合后为漳河。流域内植被较多,河水较清,故名。 乌加河(Wujia He) 一称五加河,在内蒙内自治区河套平原北部,原为黄河主流,后因流沙侵入和狼山山洪冲积,河床抬高,主流南移。“乌加”系蒙古语,意为“河的一端”或“尖河”。 浑河(Hun He) 在辽宁省东部,潭出清源县东滚马岭,西南流经抚顺、沈阳、辽中等地,后经大洼县附近入辽东湾,长415公里。上游植被稀少,水色浑浊,故名。 西拉木伦河(Xar Moron He) 一称沙拉木伦河,为西辽河北源,在辽宁省西部,源出克什克腾旗西南白岔山。“西拉木伦”系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 牡丹江(Mudan Jiang) 松花江支流,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源出吉林省牡丹岭,长725公里。牡丹系满语,意为“弯曲”。 嫩江(Nen Jiang) 松花江最大支流,在黑龙江省中部,源出伊勒呼里山,南流到黑、吉两省边境入松花江,长1370公里。据《明一统志》作脑温江与嫩江为同名异译,系蒙古语,意为“绿江”。 渭河(Wei He) 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中部,源出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流横贯陕西渭河平原,长787公里。据《埤苍》为“沸渭,不安貌”。据《广雅·释水》:“渭□也。”又据《蔬证》,渭为“流行貌”。 泾河(Jing He) 渭河支流,在陕西省中部,源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东麓,东南流经甘肃省,到陕西省高陵县境入渭河,长451公里。据《释名》:“水直波曰泾。” 洛河(Luo He) ①一称北洛河,渭河支流,在陕西省北部,长660公里。②黄河支流,在河南省西部。源出陕西省洛南县华山东麓,在河南省巩县洛口以北入黄河,长420公里。本作“雒”,据《三国志》引《魏略》:“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变‘雒’为‘洛’。”据《春秋说题辞》:“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光耀。” 疏勒河(Shule He) 在甘肃省西北河西走廊,源出青海省祁连山脉西段,经玉门、安西等绿洲入哈拉湖,长550公里。含义参见“疏勒县”条。 马颊河(Majia He) 在山东省北部,源出河南省濮阳县,到无棣县下泊头东北入渤海。长400公里。 秦淮河(Qinhuai He) 长江下游支流,在江苏省西南部,经南京市区西入长江,长110公里。相传秦始皇于方山掘流,西入江,亦曰淮,因称秦淮。 钱塘江(Qiantang Jiang) 旧称浙江,浙江省最大河流,上游常山港源出浙、皖、赣边境的莲花尖,汇江山港后,东北流到杭州市闸口以下注入杭州湾,全长410公里,因水经钱塘而名钱塘江。相传唐末五代时,有个叫钱鏐的吴越王,只因勇猛异常,力气过人被人们唤作“钱王”,他组织万名弓箭手射退潮神,平了水患。后来人们把钱王射潮的海堤,叫做钱塘。 颍河(Ying He) 淮河最大支流,在安徽省西北部及河南省东部,源出河南省登封县嵩山西南,至安徽省寿县正阳吴入淮河,全长619公里。 赣江(Gan Jiang) 江西省最大河流,东源贡水出武夷山,西源水出大庾岭,在赣市汇合后称赣江,长758公里。以源流章,贡二水合流而得名。一说因此地有赣地巨人(干人)而得名。 袁河(Yuan He) 赣江之流,在江西省西部,源出武功山北麓,东流到清江县入赣江,长280公里。因汉代袁京刚直不阿、弃官居山,后殁葬于此山。后人追命为袁山,河因山得名。 信江(Xin Jiang) 一称上饶江,在江西省东部,源出玉山县怀玉山,西流到鹰潭折向西北,下游在龙津分为东、西两支,后入鄱阳湖,长312公里。原名余水,清代以源出广信府,改名信江。 桃江(Tao Jiang) 贡水支流,在江西省南部,源出全南县西南桃山。据《龙南县志》:“桃江源出虔南冬桃岭,山上多桃树,经冬始熟,桃江以山桃冬实,源出其下得名。” 闽江(Min Jiang) 福建省最大河流,北源建溪、中源富屯溪和南源沙溪在南平市附近汇合后称闽江,后入东海,长577公里。据《说文》:“闽,东南越,蛇种。”而另据《福建通志》:“以其地多虫、多蛇,非虫种,蛇种也。”古以闽地多蛇,对蛇颇为敬畏,故以蛇为图腾,相沿既久,后来就变成了地名。 九龙江(Jiulong Jiang) 在福建省南部,由北、西两溪合成,入厦门湾,长263公里。据《漳州府志》:“(梁)大同中,以西江九龙昼戏,故名九龙江。”一说原名九隆,系古越语地名。 湘江(Xiang Jiang) 湖南省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东海洋山西麓。流入洞庭湖,为湖南省最大河流,长817公里。据《集韵》:“思壮切,音霜义同。”相传昔日“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乘月中蟾蜍去广东潮州府,从云头看到婉转多姿的清流,疑是七仙姑织的五彩玉带下人间,俯视细看留连忘返,乘坐的蟾蜍已化成蛤蟆留在河边,从此人们就称此河为湘江。 长江三峡(Changjiang Sanxia)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为著名的长江天险。西起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奉节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 龙子河(Longzi He) 在安徽省蚌埠市东郊曹山脚下。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在此撑船,落竹篙于河中,不久竹篙化为巨龙,因名龙子河。 黄浦江(Huangpu Jiang) 源出淀山湖,至吴凇口入长江,全长114公里。明代以后,流传战国时楚令尹春申君黄歇开凿此江,故有黄歇浦、春申江,申江等别称。后由黄歇浦改称黄浦江。 江南运河(Jiangnan Yunhe) 古名江南河,在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京杭运河最南段,因全部在长江以南而名:北穿长江,西倚太湖,纵横连贯,为苏南航道主干,长330公里。与梁溪、望虞河、胥江、元和塘、吴淞江、大浦河等相交,为太湖下游主要排灌河道和重要航道。 吴淞江(Wusong Jiang) 古名松陵江,笠泽、吴江、松江,在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北部,与东江、娄江共称“太湖三江”。源起吴江县松陵镇南太湖口,似因吴江县和松陵镇首字得名,或因古称吴江、松江,合称为吴淞江。 望虞河(Wangyu He) 在江苏省吴县、无锡县和常熟市境内。1958年开挖,南起太湖吴县沙墩口,在望亭穿越江南运河和沪宁铁路,注入长江,长60公里。因河经望亭、虞山镇而得名。 漓江(Li Jiang)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上源大溶江出兴安县境苗儿山,西南流到阳朔以下称桂江。据《集韵》:漓,“音离,水渗入也。” 汀江(Din Jiang) 在福建省西南部,源出长汀县上坪山,南流到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和梅江汇合为韩江,长260公里。据《广舆记》:“汀水,源自北至汀州府境入海。天下之水皆东行,独汀水南下。”似因水似“丁”状,故名。 湖泊盆地沙漠名 白洋淀(Baiyang Dian) 在河北省中部安新县及雄县、任丘、高阳等县边境,由92个大小淀泊组成,为海河平原上最大湖泊。白洋淀,据《任县县志》:“此地新□白地钱……宁教洋淀莫桑田。”因常年积水,眺望似江湖一片白,不能植桑种田,宁教洋淀,故起名白洋淀。 乌梁素海(Ulansu Hai) 在内蒙古自治区黄河北岸,乌拉特前旗西部,湖水入黄河,面积600平方公里。乌梁素海系蒙古语,意为杨树湖。 达来诺尔(Dalai Nar) 在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部,面积350平方公里。达来诺尔系蒙古语,意为“大海一样的湖”。 松花湖(Songhua Hu) 在吉林省中部吉林市东南及永吉、蛟河、桦甸等县间,为松花江上游的人工湖,水域面积480多千方公里。因松花江得名。 兴凯湖(Xingkai Hu) 在黑龙江省密山县东南中、俄两国边境上,面积4,380平方公里。唐代称为湄沱湖,以产“湄沱之鲫”著称。“兴凯”系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镜泊湖(Jingpo Hu)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上游宁安县境内,为我国最大的堰塞湖,面积90平方公里。明代称毕尔腾湖,系满语,意为“平如镜面”。 五大连池(Wuda Lianchi) 在黑龙江省德都县西部,面积26.2平方公里。自南向北为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衔接如串珠状,故名。 呼伦湖(Hulun Hu) 在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西部、新巴尔虎左旗和右旗之间,面积2200千方公里。“呼伦”系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 嘎顺诺尔(Gaxun Nur) 在内蒙古自治区辐济纳旗北部,一称西居延海。“嘎顺诺尔”系蒙古语,意为“苦海”。 花马池(Huama Chi) 在陕西省北部,为历史上著名的盐池。因古代以盐易马,故名。 青海湖(Qinghai Ha) 古称西海,在青海省东北部,面积4427平方公里。为我国最大的咸水湖,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北魏称青海。 鄂陵湖(Ngoring Hu) 为青海省黄河上源的大湖,在玛多县西,面积566.6平方公里。“鄂陵”系藏语,意为“青色长湖”。 扎陵湖(Gyaring Hu) 在青海省玛多县西,为黄河上源的大湖,面积650平方公里。“扎陵”系藏语,意为“灰白色的长湖”。 星宿海(Xingxu Hai) 在青海省曲麻革县东北部,东与鄂陵湖相通。为黄河散流地面而成浅湖群分布的沙丘,沮洳地带,形成一个长约二三十公里,宽十几公里的积水盆地。以其罗列如星,故名。 茶卡盐湖(Caka Yanhu) 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端,乌兰县东南部。“茶卡”系藏语。意为“盐滩”。 达布逊湖(Dabsun Hu) 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部,格尔木县北部,为格尔木河尾闾的著名盐湖,面积300平方公里。“达布逊”系蒙古语,意为“盐”。 霍布逊湖(Hobsun Hu) 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部,都兰县西部。“霍布逊”系蒙古语,意为“游浮的”。 罗布泊(Lop Nut)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北部。罗布泊,据《西域同文志》:为“回语”,“山南众水所汇”之意(含义另参见“洛浦县”条)。曾称“蒲昌海”,“盐泽”,“泑泽”,“牢□海”等。 博斯腾湖(Bosten Hu)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焉耆盆地内,面积980千方公里,据《西域同文志》,博斯腾为“回语,树木围合之谓”。 艾丁湖(Ayding Hu)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南部,面积124平方公里。“艾丁”系维吾尔语,意为“月光”。 巴里坤湖(Barkol Hu)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含义参见“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条。 赛里木湖(Sayram Hu)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博乐县西南,婆罗科努山中。“赛里木”,据《西域同文志》释为:“回语,安适也,居者安之故名。”柯尔克孜语称“色忒库尔”,意为“奶湖”。史籍曾称“乳海”。 玛纳斯湖(Manas Hu)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部,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含义参见“玛纳斯河”条。 乌伦古湖(Ulungur Hu)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北部,福海县西北,面积约800平方公里。“乌伦古”系蒙古语,意为“斑白的河湾”, 微山湖(Weishan Hu) 在山东省微山县南部,面积660平方公里,同南阳、独山、昭阳等湖合称“南四湖”,四湖南北相连。因湖临微山而得名。 太湖(Tai Hu) 在江苏省南部,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面积2213千方公里。“太”意为“大”。因湖面宽广而得名。 洪泽湖(Hongze Hu) 在江苏省洪泽县西。明、清两代因黄河夺淮、淮河下游河道淤高,宣泄不畅,淮水汇聚,逐渐扩大而成,面积378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名取洪水淤积成泽之意。 巢湖(Chao Hu) 在安徽省中部巢县、肥西、肥东、庐江等县间。面积782平方公里,湖呈鸟巢状,故名。 鄱阳湖(Boyang Hu) 在江西省北部,为赣江、修水、鄱江、信江等河的总汇,面积3976平方公里,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因位于郡阳山附近,故名。 滇池(Dian Chi) 一称昆明湖。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面积340平方公里。据《通鉴地理注词典》:“池周回二百余里,水源深广,而未成浅狭,有似倒流,故谓之滇池。滇,音颠。” 洪湖(Hong Hu) 在湖北省南部,洪湖、监利两县间,东、西均通长江。因洪水潴积而成,故名。 洱海(Er Hai) 在云南省大理、洱源两县间,为断层湖,面积250千方公里。以湖形如耳得名。 纳木错(Nam Co) 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当雄、班戈两县间,面积1993平方公里。为西藏自治区第一大内陆湖。“纳木错”系藏语,意为“天湖”。一称腾格里海、腾格里湖,系蒙古语,也为“天湖”之意。 羊卓雍错(Yamzho Yumco) 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浪卡子县北部。“羊卓雍错”系藏语,意为“碧玉草原之湖”。 玛旁雍错(Mapam Yumco) 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苦兰县境,为我国最高淡水湖之一。“玛旁雍错”系藏语,意为“不败、胜利湖”。 班公错(Bangong Co) 在西藏自治区西部,日土县境,面积593平方公里。“班公错”系藏语,意为“草坪”。 当惹雍错(Tangra Yumco) 在西藏自治区尼玛县境,面积1399平方公里。“当惹雍错”系藏语,意为“胸膛碧玉湖”。 达则错(Dagze Co) 在西藏自治区尼玛县境,面积252平方公里。“达则错”系藏语,意为“虎顶湖”。 喀纳斯湖(Kanas Hu)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布尔津县西北,喀纳斯河注入。“喀纳斯”系蒙古语,意为“墙”,引申为“峭壁”。因地处阿尔泰山的祟山峻岭之中,故名。 天池(Tian Chi)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县南部,天山北坡。“天池”据《灵山天池境凿水渠碑记》取“天镜”、“神池”之意。据传是王母娘娘洗澡的地方。又称“博格达湖”,蒙古语意为‘圣湖”。 都江堰(Dujiang Yian) 在四川省灌县西北岷江中游,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岷江在灌县又有都江之名,“堰”指拦水大坝,在都江建大坝。都江堰因以得名。 西湖(Xi Hu) 旧称西子湖、武林水等,三面环山。一面濒水,面积6.3平方公里。因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之西,故自宋代开始,通称西湖。 莫愁湖(Mochou Hu) 在江苏省南京市水西门外,湖周长5公里。相传南齐时,有洛阳少女莫愁远嫁江东卢家,住在湖滨,因而叫莫愁湖。 玄武湖(Xumnwu Hu) 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玄武门外,湖周长15公里。湖水来自钟山北麓,入长江。玄武朔风景如画,是游览眭地。湖因玄武门而得名。 淀山湖(Dianshan Hu) 又名薛淀湖。在江苏省昆山县五山镇南21公里,长15.3公里,最大宽度3.3公里,面积62.0平方公里。据《青浦县志》:“淀者水中泥也,上流势缓,潮沙日积,以注湖内,渐成淤淀,故湖以淀名”,又“有山居其中”,故名淀山湖。 澄湖(Cheng Hu) 又名陈湖或沉湖。在江苏省苏州葑门东南16.5公里,跨吴县、昆山县吴江县境,长7.2公里,最大宽度5. 3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据《太平广记》:“该地古为陈县(或云陈州)而名陈湖。”湖畔寝浦禅林寺内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铸钟刻有“天宝元年地陷成湖”,故名沉湖。澄湖由沉湖一名而来。 高邮湖(Gaoyou Hu) 古名樊良湖,又名新开湖。在江苏省中部,跨高邮、宝应、金湖和安徽省天长县,长48公里,最大宽度28公里,面积650平方公里。高邮湖因高邮县得名。 洞庭湖(Dongting Hu) 在湖南省北部,北连长江,南接湘、贤、沅,澧四水,面积282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据《湘妃庙纪略》:“洞庭盖神仙洞府之意。” 九鲤湖(Jiuli Hu) 在福建省仙游县城东北约13公里的万山之巅。相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仙在此骑鲤升天,故名。 塔里木盆地(Tarim Pendi)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侧,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宽约55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为我国最大内陆盆地。“塔里木”系维吾尔语,意为“注入湖泊和沙漠里的河水支流”。 准噶尔盆地(Junggar Pendi)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尔泰山南麓。东西长112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面积约38万千方公里。“准噶尔”为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意为“左翼”。 吐鲁番盆地(Turpan Pendi)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属沙漠地形,呈环状结构。中部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地方。含义参见“吐鲁番市”条。 柴达木盆地(Qaidam Pendi) 在青海省西北部,东西长800公里,南北最宽处350公里,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柴达木”系蒙古语,意为“盐泽”之意,因境内有盐湖,故名。 塔克拉玛干沙漠(Taklamakan Shamo)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里木盆地中部。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32.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系维吾尔语,意为“淹没在沙漠底下的住所”或“原籍之地。” 乌兰布和沙漠(Ulanbuh Shamo)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东和巴彦淖尔盟西部,贺兰山北部,面积1.4万平方公里。“乌兰布和”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种公牛”。 白龙堆沙漠(Bailongdui Shamo)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以东至甘肃省五门关间,海拔1000米左右,东北——西南走向。沟谷内有流沙堆积,婉曲如龙,故名。 毛乌素沙漠(MuUs Shamo) 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南部,乌审旗和陕北榆林一带,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毛乌素”系蒙古语,意为“坏水”。 简称及其他 滇(Dian) 云南省的简称。据王先谦《汉书·补注》:“滇与颠同,以巅主义,顶也,皆因滇池地居高滇之故。” 甬(Yong) 浙江省宁波市的简称。因境内有甬江而得名。 榕(Rong) 福建省福州市的简称。国产榕树而得名。 汴(Bian) 河南省开封市的简称。因古为汴州地而得名。汴,躁疾也。 穗(Sui) 广东省广州市的简称。古代传说中有五仙人乘五色羊执六穗至此,因称广州为“穗城”,又别称“羊城”。 蓉(Rong) 四川省成都市的简称。五代孟蜀后主时,成都城上遍植芙蓉,因称“蓉城”。 渝(Yu) 四川重庆市(今重庆市,天津四注)的简称。因隋、唐时曾置渝州于此而得名。渝,泛滥之意。 筑(Zhu) 贵州省贵阳市的简称。因明代先后为贵筑司,贵筑乡,清代为贵筑县而得名。 瓯(Ou) 温州市的简称。因古代温州曾是大量生产瓯这类饮具陶器的地方,故名。东汉以来,称温州为“东瓯名镇”。 苏(Su) 江苏省的简称。因其境内苏州是江南名城,而苏州则因苏姑山而得名。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地名的由来及文化
雷航行 2016-6-30 18:07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地名同然是符号标志,但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具有意义。地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国名的由来 “中国”又称“中华”,古代义称“华夏”“九州”“神州”。“中国”一名,由来已久。商代的领土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但是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黄河中下游一带,更大范围的地区分封给各诸侯国或一些部族管理。到了后期,人们只把以王都为中心的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商”。而“商”位于东、西、南、北四方土地的中央,成为国中之国,所以当时称“商”为“中国”。到了西周时期,把帝王所在的京都或中原地区也称为中国。“中国”这一名称含有京都及地区位于中央的意思,同时也指政治、文化的中心。“中国”一词在古代也指华夏民族居住的地区。 “中华”两字最早见于《三旧志·蜀书·诸葛亮》裴松之注。“中”指“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华”字则来源于“华夏”。“华夏”是中华民族的古称。由于华夏民族兴起于黄河流域一带,并位于东、西、南、北四万的中心,所以又称“中国”为“中华”。 “华夏”是中国的古称。“夏”,大地,指中国是有文明礼仪的大邦。《尚书·武成》孔颖达疏曰:“大国为华夏。夏为中国也。”又说:“中因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思是说,中困讲文明和礼仪,规模很大,地区很广,所以称为夏:中国人的服饰和诗文音乐非常美,所以称作华。 “九州”得名于上古时代。人禹治水后曾把中国版图划为九个州,当时他指点名山大川作为各州的疆界,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九州”。 二、中国省市名称由来 北京。始于明永乐年间。因明太祖定都金陵,时称“南京”,明成祖迁都北平,故改名为北京。 天津。在金真佑三年时,金朝曾在三岔河口一带建立了军事设施——直沽寨。到了元代改“直沽寨”为“海津镇”,明代永乐二年改设天津卫。寨、镇、卫都是军事设置,到了清代,天津又改“卫”为“州”,天津从此转变成了行政建制。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松江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沿”之义(满语)沿着松花江。 辽宁。辽河“辽河永远安宁”。 河北。黄河之北古“冀州”地,简称“冀”,春秋为燕.赵地,又称“燕赵之地” 河南。黄河之南古“豫州”地,简称“豫”,因豫州居九州之中心,因此,“中州”,“中原”。 山东。太行山之东。因春秋时为鲁国地,故简称“鲁”。又因古时齐也在此立国,人们便以“齐鲁”作为其别称。 山西。太行山以西。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古时为“并州”,又发生三家分晋,故“并州”“三晋”作为别称。“千湖之省“ 湖北。洞庭湖以北战国时统一于“楚”,汉属于“荆州”,“楚”,“荆“为别称。多芙蓉,“芙蓉国”。 江苏。取江宁.苏州二府首紫。 安徽。取安庆、徽州首字。因境内有霍山,亦名“皖”山,故简称“皖”。 浙江。钱塘江又名“之江”,故名。因古为吴、越国地,故又称“吴越”。 江西。赣江,简称“赣”,西汉初设“豫章”郡,别称“豫章”。70%为红壤,气候复杂多变,故有“红壤之乡”和“十里不同天”别称。 福建。取福州、建州首字,汉时为“闽越国”,“闽州”,简称“闽”。“八闽”。 广东。春秋时为百越(百粤)族地,故简称“粤”。秦始皇制“南海”,郡,唐时“岭南道”,别称“南海”、“岭南”。 海南。“珠崖”、“琼崖”,故简称“琼”。 陕西。陕原以西。春秋是秦国所在地,“秦”、“秦川八百里”为其别称。 甘肃。古时为陇西地,“陇”为其别称。 四川。宋时“川峡四路”,简称“四川”。因古为巴、蜀国地,“巴蜀”、“蜀”为其别称。 贵州。系口音误会,唐时“矩州”,当地人“矩”和“贵”不分。古时为黔中道,故简称“黔”。 云南。“因在云岭的南边而称云南”。古滇国,简称“滇”。 青海。青海湖而得名。 内蒙。古大漠以南为。 宁夏。宋为西夏国。元取“夏地安宁”,定名为宁夏。引黄灌溉,沟渠纵横,农牧业发达,故“塞上江南”为其别称。 新疆。“新开辟的领土”之意。 广西。故为桂林郡,故简称“桂”。 西藏。“乌斯藏”,“乌斯”是中央之意,“藏“是圣洁之意,因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 香港。源于“莞香”。即东莞县所产“沉香”。古时,香港岛属于东莞管辖。 九龙。始于南宋末年,南宋末代皇帝赵和陆秀夫对话。 澳门。“澳”是当地人对可供船舶停泊地方的统称。嘉靖年间,外商以重金买通当地官吏,以求得濠镜为“澳”,濠镜此地有南山和北山,两山相对,恰似一道门,人们便称濠镜为澳门。 台湾。“台湾”之名来源于陈第所著《东番记》中的“大员”、周婴《远游篇》中的“台员”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大湾”。 三、中国地名与社会文化 中同地名的由来、发展和变化,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文化风貌,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民间习俗等。 ( 一 ) 地名与宗族 汉族社会是一种宗族的社会。宗族是汉民族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皇帝把天下当作皇家的王土,百姓自然将本宗族的居住地视为水族的乐土。在中嘲广大的农村,人们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同,往往间族同姓的人家居住在一起,由此形成一个村落,这些村落的名字便以聚居的宗族人姓命名。例如: 赵家庄、王家营、李家集、张家堡、陈家湾、郑家屯、刘家镇、许家寨、毛家冲、杨家庄、冯家岭、韩家坞、马家峪、彭家坪、孙家墟、苏家港、何家沟、曹家谷、朱家场、吴村等。 中困姓氏数百家,几乎每姓都有很多地名。遍及全国各地以姓氏命名的村庄表现了汉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 二 ) 地名与经济类型与文化产物 遍及全国各地以姓氏命名村庄中的“集”“市”“店”“场”“墟”“铺”等,均为农村贸易、商业中心所在地。现在中国农村的许多商贸中心仍沿用“集”“巾”“店”“场”“墟”“铺”等称呼。 历史悠久的城镇中的许多地名也反映出历史上社会经济、手工业、商业的状况。许多街名、胡同名,同过去某个时代的社会市场、手工业、畜牧业等经济活动有关系。例如: 珠宝市、灯市口、棉花胡吲、菜市口、绒线胡同、鲜鱼巷、骡马市大街、琉璃厂、粉坊刘家街等。 ( 三 ) 地名与历史 北京是元、明、清及民圈初期的京都,官府、王府、衙门很多,其巾有些官府的名称仍保留至今。如:相府胡同(过去曾作宰棚官府的旧址)、国子监街(明清的国子监所在地)等。 北京的许多名园,大都是清朝皇家或王公贵族的园林及私宅府第,如:颐和同、圆明园、景山公同、钓鱼台、恭王府、天坛、故宫内的御花园等。 我国的某些县、市名曾是古代帝乇的年号。如浙江省的绍兴市,汉代为山阴县,宋高宗以自己的年号“绍兴”更改山阴县名,一直沿用至今。江西省的兴国县,是取自宋太宗太平兴国的年号中的“兴国”二字。上海市的嘉定县,是取自宋宁宗的年号“嘉定”。 (四)地名与各民族语言接触 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在地名中也有所体现。例如: 北京、天津等地的“胡同”便是从元代蒙古语而来。蒙古语的“胡同”一词指水井。元代北京人喝水靠水井,许多胡同水而得名,至今北京市的许多胡同名就是汉语词加胡同的混合地名。 北京地名“北海、什刹海、后海、中南海”中的“海”字来自蒙语。蒙语的“海”包括湖泊、水潭在内。 吉林省。取自满语吉林乌拉。吉林乌拉是满语沿着松花江之义。 西藏。来自藏语“乌思藏”。“乌思”为“中央”的意思,“藏”为“圣洁”的意思,又因它位于中国的西部,故“西藏”。 乌鲁木齐。来源于蒙古语,其意为“优美的牧场”。古代也称为“迪化”。 乌拉泊。来源于蒙古语,其意为“红色靶场”的意思。 克孜勒塔格。来源于维语,其意为红山。“克孜勒”即红色,“塔格”意为“山”。也又“火焰山”的意思! 克拉玛依。来源于维语,其意为“黑色的油”。 “克拉”即“黑”的意思,“玛依”即“油”的意思。为我国主要产油区之一。 乌尔禾。蒙古语“ 风城” 的意思。 哈密:由“昆莫”转音而来,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另一说则来自突厥语“库木尔”,其意为“沙子多的地方”。哈密古称“昆莫、昆吾、伊吾、伊吾卢、哈梅里、哈密里”。 (五)地名与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观念 地名有历史的稳定性,许多地名沿袭下来。然而地名并非一成不变。地名的改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观念的不同。例如: 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过去汉族统治者推行大汉族主义政策,先后将这座城市命名为“归化”(明朝) “归绥” (民围初年)等名称。1954年把归绥市改名为蒙语的音译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蒙语是“绿色的都市”的意思。 为了实行民族团结和睦邻政策,还把一些原来不平等的地名或反映大汉族主义的地名改为平等、和睦、友好的地名。例如把与朝鲜接壤的安东市改为丹东市,把广西与越南交界的镇南关改为友谊关。 有些地名,是为纪念那些为国家或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或民族英雄,而用他们的名字作地名。孙中山为广东省香山县人,后来为了纪念他,把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再如陕西省的志丹县,山西省的左权县,吉林省的靖宇县,黑龙江省的尚志县,分别纪念革命烈士刘志丹、左权、杨靖宇、赵尚志等。 ( 六 ) 地名与军事 北方地区的许多村名、地名都带有“营、屯、堡、盘、寨、卫、关、旗”等字。“屯”是军队屯田的地方,“营”是军营,军队驻扎的地方,“盘”也是营盘,驻军的地方,而“堡、寨、卫、关”都是与军队的防御工事有关的名称。 东北的村名用“屯”的很多,如范家屯、郑家屯、皇姑屯,用“堡”的如双城堡、黄旗堡。 “卫”有天津卫、威海卫:“关”有山海关、嘉峪关、平型关等。 北京的地名用“旗”的字很多,如:话山旗、蓝旗营、东三旗、正蓝旗等。“旗”在最初是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的单位,清兵入关之后,逐渐成为军事组织,有八旗军的组织形式,所以北京还留有八旗的地名。 ( 七 ) 地名与人民的感情 由于历史上中国长年战乱,因此社会上普遍产生一种求天下太平、安宁,求福寿、昌盛的心态,把安居乐业、福寿康泰、和平昌盛的生活当作美好的理想。这种心态也反映到地名上。 全国各地的市名、县名、乡镇村名多取太平、安宁、福寿、康、泰、祥、和、昌、盛、永、禄、顺、利、富、惠、宝、华、德、清、明等。例如:长春、吉安、泰安、安庆、平安、福建、福州、玉树、永宁、金华、福田、永吉、宜昌、吉祥、延庆、延安等。 (八)地名由俗变雅反映了人民的求雅心理 近代以来,许多城市的街道、胡同、巷里的名称中,把过去一些俗陋的名字改为比较文雅的名字。改名而保持原有的发音,大部分采取谐音的方法。 如台湾省基隆,原称鸡笼,反映了该地当时的生产状况,1883 年改为基隆。高雄市原名打狗港,1920 年更名为高雄。再如北京的一些胡同名,原名很粗俗,便用谐音的方法改为比较文雅的新名。如母猪胡同改为墨竹胡同,哑巴胡同改名为雅宝胡同,猪尾巴胡同改名为朱苇泊胡同,牛蹄胡同改名为留题胡同,屎壳郎胡同改名为史可亮胡同等。 ( 九 ) 地名与宗教信仰 许多地名反映了旧时人们的宗教信仰。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的建筑物多用寺、庵命名。例如:白塔寺、万寿寺、弥勒庵、观音寺、香山寺。道教建筑多用观、宫、堂、庙、阁命名。如:玉皇阁、龙王庙、山神庙、九天庙、老君堂、崇元观等。伊斯兰教(清真)的建筑物多称寺,如清真寺或礼拜寺。天主教的教堂为天主堂。位予北京市宣武门的天主堂,是明末罗马公教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到北京兴建的第一个天主常。 ( 十 ) 地名与自然、地理 镇江、清河、绥芬河、芜糊、湖州、秦皇岛、龙溪、青岛、白洋淀、青海、塘沽都江堰等是与江、河、湖、海、湾、岛、淀、沽、堰等水系有关系的地名。湖南,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又为境内湘江流经全省,故又简称“湘”。湖北,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黑龙江,因境内的黑龙江而得名。浙江,因境内的钱塘江(古称浙江)而得名。云南省省会昆明有滇池,故简称“滇”。赣水自南而北流经江西全省,因此江西简称“赣”。上海,位于中国东海的上洋, “上洋”就是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出海”又说“上海”,因此而得名。与浦、洼、港、埠等有关的地名有:连云港、香港、蚌埠、青浦。与山、川、桥梁、关口、陵、峡有关的地名有:四川、铁岭、山海关、张家口、海口、青铜峡、武夷山等。贵州,因境内的贵山而得州名称贵州,自清代至今。山西,因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陵”系指丘陵。例如江苏扬州,古名广陵都,因以境内丘陵岗地广布,故名。安徽铜陵县,以境域大部分为山地丘陵,盛产铜而得名。 对于中国来说,地名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就如同,人们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仅仅因为杭州的山水美丽,苏州的园林迷人,更重要的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路一桥都有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如保俶塔有吴越王钱俶的故事,雷峰塔和断桥有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灵隐有飞来峰的传说,岳庙有岳飞抗金的故事等等,沉淀着历史文化,给人们一种情操的陶冶,寄托着一种美好的向往。真可谓是一个地名一段历史;一个地名一叠文化!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布主题 客服中心 搜索
注:本站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网[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法律顾问:雷田雨律师 服务邮箱:admin@chinaleishi.org  QQ:87353796  版本支持 Discuz! X3.3
本站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雷姓新闻』  『雷氏统谱』  『宗祠谱牒』 『追宗溯祖』  『雷姓取名』 『资源下载』
技术支持:雨田风林设计工作室 微信:GZLEIHC Copyright© 2011-2017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3039254号)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人工智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