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中华雷氏文化网  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族
查看: 27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陵氏的来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09:4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陵这个姓氏的存在恐怕不比轩辕这个姓氏晚,甚至比轩辕这个姓氏还早!相传西陵氏之女嫘祖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元妃。 远古时代的有娲部族,就居住在今天的豫西南地区。《世本.氏姓篇》载:“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清张澍稡集补注本)。“天皇”指伏羲,“弟”通作娣。“汝水”源于今河南嵩县龙池漫山西麓,古道流经汝阳、郏县、舞阳、汝南、新蔡至淮滨县而入淮河。“汝”本当作女,汝水当因是远古时代女娲族的居住地域而得名。这说明女娲氏居住的地域,南达汝水沿岸。《隋书.地理志》河内郡济源县有“母山”,即王母山。北宋《新定九域志》卷1说: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娲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祷之”。这里的“母山”、“皇母山”是指今河南济源、孟州境内的太行山南麓。也就是说,这里的太行山亦名女娲山。可见女娲氏居住的地域,北抵太行山南麓。《史记.魏世家》载:“昭王十六年(公元前303年)秦拔我蒲坂、阴晋、封陵。”《史记正义》:“封陵在古蒲坂县河曲之中。”“封陵”亦名风陵。《水经注.河水》载:潼关“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塠者也。”杨守敬按:“《燕策》、《史记.魏世家》、《秦本纪》、《年表》作‘封陵’。”王国维校:“‘风塠’,《御览》引此作风堆,又引戴延之《西征记》云:‘伏羲、女娲,风姓也’。此当是女娲之墓。……《寰宇记》云:‘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秦汉以来俱系祀典’。”这说明“女娲墓”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南的黄河岸边,世谓之“风陵”,秦汉以来受到“祀典”。唐《元和郡县图志》卷10《河南道六》载:任城县“承注山,在县西南六十七里,女娲生处。案今山下有女娲庙。女娲陵在县东南三十九里”。这里的“女娲庙”、“女娲陵”在今山东济宁市东南。由此可见,距今约八、九千的女娲氏,当居住在今南自汝水、北抵太行、西起潼关的河南西南部地区,后来其东部边沿可能达到山东西部。考古学发现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可能就是女娲、伏羲部族的文化遗存。有蟜氏和西陵氏居住的平逢山,就是位于今洛阳市的北邙山。《山海经.中山经》说;“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郝懿行疏:“平逢山即北邙山,郏山之异名也。《地理志》云:河南郡谷城,盖县因山为名,山在今河南洛阳县西北。”这里的“伊、洛”指伊水和洛水。《左传?定公八年》载:“单子伐谷城。”杜预注:“谷城在河南县西。”《后汉书.郡国志》说:“谷城,瀍氷出。”这说明“谷城”在今洛阳市西北部据《太平寰宇记》说:“邙山在河南县北十里、洛阳县北二里,一名平逢山,亦郟山之别名也。”这说明“平逢山”乃洛阳北邙山的别名,位于伊、洛之北包括今新安县东部和孟津县全境的邙山岭上。由此可见,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有蟜和西陵氏,当居住在以洛阳北邙山为中心的豫西地区。这里发现以渑池仰韶、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和汝州洪山庙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可能就是有蟜、西陵氏的文化遗存。


  夏禹之妻“女憍氏”,亦为有娲氏之女。《大戴礼记?帝系》载:“禹娶于涂山氏之子,谓之女憍氏,产启”。“憍”,通作娇。《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这说明大禹治水时,娶“涂山氏”之子女憍(娇)为妻。颇为有趣的是,这位“女憍”亦名为女娲。《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系》作:“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同书《史记索隐》说:“《世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这里所谓“涂山氏号女娲”,就是说“涂山氏”本是居住在涂山地区的女娲部族之义。


  然而,“涂山”的地望在哪里?以往却有不同的说法:或以为在在今安徽寿县,或以为在今安徽怀远县,或以为在今四川江北县,或以为在今浙江绍兴,或以为在今河南嵩县。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当以在今河南嵩县说为是。这是因为“涂山”不仅是大禹妻家的居住地,而且也是大禹会合诸侯的地方。《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玊帛者万国。”《国语.鲁语下》说:“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里的“会稽山”即涂山。《水经注.淮水》说:“涂山有会稽之名。”杨守敬疏:“《述异记》上:‘禹会涂山,防风氏后至,禹诛之’。”是其确证。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夏部族的活动中心当在今嵩山周围的伊洛、汝颍流域。因而大禹治水的活动地域,绝不可能远涉到今安徽、江淅一带。《逸周书.度邑解》记载周武王的话说:“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杜预《左传.昭公四年》注:“三涂,在河南陆浑县南。”《水经注?伊水》载:“陆浑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伊水历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这里的“王母”即禹妻涂山氏。顾颉刚先生说:“禹娶涂山,从禹传说的核心来看,应该在这边(三涂山)才对,所以我以为涂山即三涂山的简称。”[5]因此,“涂山”即三涂山,在今河南嵩县西南约5公里。这就是说距今约4100年前后的虞夏时期,我国远古时代著名的有娲部族,仍居住在今天的豫西南地区。


  由此可见远古时代的女娲、有蟜、西陵和涂山氏的演变脉络,清晰可见,信而有征。它说明这个繁衍中华先民的核心族群,自距今约八、九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代,直到距今约4100年前后的虞夏时期,大体上都居住在今河南省西南部的广袤地区。这也说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应是华夏文明起源和形成的中心地带。


  女娲、有蟜和西陵氏部族日益繁衍、壮大。他们的子孙也随着岁月的蹉跎和生活的需要,逐渐迁居四方。这些迁徙后的族群大都因地而取名,如居住在“三涂山”的一支便名涂山氏,就是很好的例证。他们伴随着新的部族名字的实行,其先族的名号便日渐被人淡忘。这就是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女娲、有蟜和西陵氏的裔孙们,只有极少数仍沿用其先族名号的缘故。值得注意的是,战国秦汉直至隋唐时期,我国许多地方都出现有“西陵”的地名和“嫘祖”的传说,为我们探讨西陵氏的迁徙方向提供了重要线索。


  河南西平是“西陵氏”的故乡。《武威汉简.王杖十简》载:“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汉书.地理志》载:汝南郡有“西平”县。《水经注.潕水》载:“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可见,西汉时期的“西平县”本名西陵县。这里位于汝水沿岸,西距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约35公里,正是远古时代女娲、伏羲氏居住的地方。我们知道,黄帝妻家“西陵氏”本是女娲、有蟜氏的裔族,大概直到商周时期这个部族仍居住在今河南西平一带。这就是“西平”本名西陵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西平”本是西陵氏的故乡,也是嫘祖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应是可以肯定的。


  春秋战国以降,西陵氏的支族逐渐向四方迁徙。《战国策.秦策四》和《史记.楚世家》记载:秦将白起拔楚“西陵”,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史记.楚世家》和《汉书.地理志》记载,在今湖北黄岗西设有“西陵县”。《三国志.吴志》载:三国孙吴时期在今湖北浠水县设有“西陵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在四川盐亭县金鸡镇嫘祖山出土的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嫘祖圣地碑》说:“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当地还有西陵山、西陵村等传说[6]。此外,在今河南荥阳、开封、山西夏县、山东费县、浙江杭州等地,也都有“西陵”地名和嫘祖的传说。这些都应是“西陵氏”后裔的迁徙及其对“先蚕”嫘祖崇拜的产物。

copy_link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注:本站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网站客服及时删除。本论坛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网[冯翊堂雷氏宗亲网] 法律顾问:雷田雨律师 服务邮箱:admin@chinaleishi.org  QQ:87353796  版本支持 Discuz! X3.3
本站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雷姓新闻』  『雷氏统谱』  『宗祠谱牒』 『追宗溯祖』  『雷姓取名』 『资源下载』
技术支持:雨田风林设计工作室 微信:GZLEIHC Copyright© 2011-2017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3039254号)

版权所有: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人工智能  
     
返回顶部